• 好交警黄方彬

    2017-05-08 13:19:04

好交警黄方彬

 

文/罗 曼

 

    1995年7月,从警察学校毕业的黄方彬回到永善老家时,年迈的父亲对他说:“儿啊,做人不能忘本呀。”这是父亲给儿子惟一的忠告和勉励,希望他保持“本色”,为民服务。

 

    1995年底,警校毕业的黄方彬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来到永善县公安局细沙派出所,他肯学肯干、专挑疑难险重的任务,受到所内民警的一致称赞。1997年,他被抽调到治安形势最复杂的景新派出所(现溪洛渡派出所)工作。

 

一身正气

 

    1999年,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老练”的民警后,黄方彬到了一个叫万和乡的地方任当地派出所所长。那一年,他才27岁。

    黄方彬任万和派出所所长后,经过到万和、和坪、松田、文谭、官寨5个村向群众了解情况得知,万和乡辖区虽然人口不多,却以民风“彪悍”著称,各类案件易发。

    了解情况后,黄方彬主动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专门从刑侦、治安等部门抽调民警驻所,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恶性案件入手,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严打整治行动,通过集中整治,黄方彬和战友们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社会的治安状况。

    “他扭转了万和的局面。”永善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右岸分局局长罗正军说,黄方彬在万和工作期间,年均主办刑事治安案件达30余起,相继打击处理了在当地反响很大的杀人案、投毒案和盗窃案。

    永善县公安局负责政工工作的龙喜学说,2001年7月,黄方彬调到县交警大队工作,就在黄方彬离开万和的那天,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在万和街道两旁夹道相送,欢送他们的好所长。 “从未见到这样的场景。”龙喜学说。

    2001年7月,黄方彬调进永善公安局交警大队,成为一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者。

    当时,永善县的交通状况并不好。“那几年,他常常是一大早就出门,夜深了才回家。”黄方彬的妻子王富琼说。

    黄方彬的口头禅是“我去街上看看”。有时,为了想办法让道路交通更加畅通,有职业病的他每次回到家里时,总顾不上家事,“回家吃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力气上街巡逻,哪里堵他就在哪里。”王富琼说。

 

治“乱”有方

 

    “以前这里的交通就是一团糟。”永善司机李平说,2001年以前,由于县城小、设施差、外来人口多,整个永善县的交通就是一个“乱”字。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黄方彬主动到巧家、鲁甸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他向永善县政府提出,对农村客运车辆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的建议。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永善县组建了溪洛渡平安农村客运公司,新建农村客运站点34个,对农村微型面包车按照“先纳入、后管理,先管理、后规范,先规范、后完善”的思路,把车况良好、驾驶技术过硬的231辆微型面包车全部纳入农村客运公司参与农村客运。

    “好多地方的人都来永善考察学习。”谈到黄方彬时,农村客运公司的崔兴波说,溪洛渡平安农村客运公司成立后,黄方彬协调多个部门,对该公司是否认真履行客运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制进行监管,使该公司逐渐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防控农村发生大的道路安全事故,黄方彬认为,要在全县15乡镇构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但是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少数领导重视不够,很难开展工作。

    鉴于此,黄方彬认真思考,积极向政府汇报并提出建议,并为县政府草拟了丘北经验推广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方案,他创新地提出了“两个挂钩”联系机制,即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与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挂钩;乡镇职工干部、派出所交警中队民警与村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挂钩,并对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落实挂钩工作机制提出了“五知五过问”制度。采访中,黄方彬的同事告诉记者,通过管理,永善县5年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11个县区相关部门的人员还到永善学习管理经验。

 

一心为民

 

    2010年8月22日凌晨3时40分,时任永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的黄方彬接到县公安局指挥部110指令:水岩有一辆微型车有掉下悬崖落入金沙江的可能,车上所载7人不能动弹,请出警救援。黄方彬接到指令后,立即带领一名协警先行火速赶往现场。

    “想起当晚救人的场景,我到现在都害怕。”说起此事,黄方彬的同事永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黄利富说,看到现场后,自己反应了几秒才回过神来。

黄利富说,当时,沉着冷静的黄方彬充分了解现场情况后,立即组织随行民警在急流中手牵着手,将受困车辆上的群众一个一个地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随后,他又联系吊车公司,采取人推车吊的措施,将微型车“解救”出来。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黄方彬带队驰援鲁甸灾区,为使鲁甸县月亮湾路段安全畅通,救灾人员和物资能及时到达,黄方彬与战友坚守了15天,不分昼夜的指挥交通,每24小时休息6小时,饿了渴了,他就和战友们喝矿泉水、吃方便面。

    期间,由于条件艰苦,饮食无规律,加之酷暑难耐,黄方彬的痔疮和腰椎病等老毛病病发严重,他一直咬牙强忍着,战友们纷纷劝他回昭通治疗,可他说:“比起灾区群众的痛,我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

    他,像个陀螺,忙个不停。2016年1月4日,黄方彬一早就到交警大队安排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工作。随后,到城区各路口执勤点开展巡查时,他突感胸闷头晕。

    “不怕,等我忙完这几天,我就来住院。”经过检查后,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但当天的黄方彬还要到县城管局参加工作会议领受任务,他谢绝了医生的建议,返回工作岗位。当晚11时,黄方彬到城区巡查整治工作过程中再次感觉胸闷头晕,但他仍安排完第二天的工作后才回家。

    但没想到,热爱工作的他第二天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生命定格在了43岁。

    2016年1月7日,黄方彬遗体告别仪式在永善县城举行。他的亲属、生前好友和自发前来的社会各界群众挥泪送别黄方彬。

哀乐声起,永善县从此少了一个“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