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果桥派出所老警轶事

    2017-06-30 11:11:42

功果桥派出所老警轶事

 

/

 

派出所的老民警,也曾有过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而如今,只剩下渐渐佝偻的身躯和斑白的两鬓。但因为有了他们,警队才多了份家的温馨。

 

云龙县公安局功果桥派出所现有民警12人,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23岁。常说“铁打的警营,流水的警察”,而在功果桥派出所,却有3位年逾50的老警,他们多年都在,依然风里来,雨里去,是所里的“法宝”和“百事通”。

 

“罚”了所长20块钱

 

先说说老警陈正军,所里的民警70后的叫他“老陈”、80后叫他“陈叔”,是派出所里年龄最大的民警,但依然承担了两个责任区的警务工作,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社区民警。

陈正军1985年参加公安工作,首先到了云龙县公安局团结派出所。他还记得当时全所5名民警,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是乡政府借了一间不到30平米的屋子给他们做办公室,3个新民警离家远,乡政府的一间阅览室又腾出来给他们当宿舍。他说那时候工作在所里,吃住在所里,下班后要自己到河边挑水做饭,条件艰苦,可干劲足。

现在有传真机,传个文件很简单,但当时遇到上级下发通知文件,作为内勤民警的陈正军就得一边听电话一边快速抄录。一支派克钢笔成了他多年的老伙伴,直用到多年后。

陈正军说他身边的人都听过他讲的一段趣事,那是1992年,有段时间派出所处理一起家庭纠纷,其中一个当事人的亲戚常喝醉了酒到所里闹事,有一次,他又来派出所扰乱工作,派出所对他进行了罚款20元的处罚。当时,对方一时拿不出钱,就开口向当时的吴所长借了20块钱交了罚款。事后,陈正军估摸着那人也不一定会来还钱,拿了20块钱给所长,但所长没收。过了一年,陈正军和同事们到洱源县办案,走得口干舌燥,到一户人家要水喝,巧的是主人就是当年被罚款的男子。没想到对方不仅当年的事没记在心里,还热情地张罗着杀鸡宰羊要留他们吃饭。这件20块钱的小事,陈正军常说起,他说群众都很淳朴,那份对公安民警的情感让他当时很感动。

从参加工作起,陈正军一直工作在基层派出所,云龙县大半的派出所他都呆过,几经辗转又回到离家比较近的功果桥派出所。2013年,年近半百的他忽然找到所长李志军说:“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不会驾驶,也想利用休息的时间参加驾驶培训,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务工作。”李所长问他:“你如果需要下社区或者开展其它工作,所里可以安排其它民警驾车,你一把年纪了学车行不行?”谁知4个月后,陈正军拿到了驾驶证。

他说,很多年前骑着自行车下乡办案已经很拉风了,可现在不行了,得与时俱进。从警30年他身上落下了不少的毛病,可他对工作依然热情不减,学习的劲头也不减。

 

“黑猫警长”左发科

 

功果桥派出所另一位老警察是左发科,他有个外号叫“黑猫警长”,在民警们眼中,左发科是个牛人。

听派出所老民警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一名外地的同行到云龙县公安局接洽工作,到公安局后找“左发科”。有民警问他:“你找什么?”他回说:“你们公安局有个部门叫‘左发科’,不知道这个部门在哪?民警一听乐了,解释道:“左发科是我们的一名民警。”后来这事当做趣事在局里传开了。

但左发科出名不是因为这个,今年50岁的他,2016年因胰腺炎住院了两次,病痛使得他更加苍老了许多。老同事称呼他为“黑猫警长”,不但因为他的皮肤黝黑,更多的是因为他从事禁毒工作时,一次化装侦查成功侦破云龙县公安局在建国后的第一起万克毒品大案。虽然年轻民警很少知道这些往事,但他们知道“左叔”是一名经受过生死考验、能力强,经历丰富的老警。

左发科是一名退伍老兵,1989年退伍后到了云龙县公安局旧州派出所,当时派出所里有一辆废弃的边三轮摩托车,通讯兵出身的左发科觉得闲置太可惜,就动手把这车修好了。从此,这车成了派出所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一辆烧汽油的车。

有一次,辖区内的丹梯完小突然夜间失火,眼看老旧的楼板房烧起来了,如继续蔓延连附近的村公所也会被殃及,人们靠水桶水盆打水灭火杯水车薪。派出所接到警情后,左发科火速骑着那辆边三轮,带上灭火器和抽水机迅速赶到,由于及时,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辆摩托车送违法人员到云龙县拘留所,一直用到1997年,直到所里有了一辆吉普车。

在陈正军身上,军人的精气神无处不在,雷厉风行是他一贯的作风,工作上特别拼命,如今他的岗位是一名普通的基层交警,年复一年矗立在辖区各条交通要道上,他的皮肤晒得更黑了,可他常说:“黑色是健康色,黑色是国际流行色”。

 

一站、一警、一车

 

一站、一警、一车,朱涌泉已经在功果桥电站驻守了3年,2010年上级将功果桥电站厂房安保、后期维稳工作全面移交派出所管理,朱涌泉成为了留守警务站的最后一名警员,他也是功果桥派出所3名老警之一。

由于长期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电站建设的员工已经习惯称呼朱涌泉为“朱警官”“朱Sir”。用所长李志军的话说:“我的‘朱Sir’是一名年近50的老警,他一个人带着电站内保人员驻守电站警务站、风里雨里来回奔波了一千多个日夜。”

朱涌泉本职工作是一名社区民警,但他除了正常的社区警务工作外还要承担起电站建设后期维护治安的工作,由于社区警务室距离派出所有26公里,他平日在警务室到了周末才返回派出所,因此,他负责的社区主干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他总是第一时间先到达现场,村寨发生警情他可以直接前往处置,警力不足他可以就近调派保安员到场,为工区物品被盗系列案件提供直接线索。

每到年底,派出所抽考各社区民警的重点人口管理情况,朱涌泉的台账是最齐全管理最到位的,每月的谈话记录一份不少。每年都有各类关于安全管理的专项检查工作,他份内的烟花爆竹、油库、易燃易爆、废旧收购管理工作,不论是治安检查还是安全检查都会按时开展有迹可查,他总是戴着那副老花镜坐在电脑前一丝不苟地做着社区警务录入工。有一次,一名来办理废旧业收购许可的群众找到了派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所长安排了朱涌泉前去指导查验,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朱涌泉拿回了他手工画的视频安装草图、并对现场进行了拍照固定。并对所长说:“所长,下午就可以把图纸画好”。可是谁都知道,他对绘图软件操作一知半解,但也相信他戴上老花镜后一定能够画好,或许时间会久一点。每逢他值班,夜里他都坚持到凌晨才去休息。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爱较真、工作细,平凡但让每个人都很放心的老警。所里民警说:“派出所警队有这样几个老警察,是我们大家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