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派出所”
2017-06-30 11:15:17
家门口的“派出所”
文/刘志洋
在罗平县老厂乡,有这样一个警务室,彻底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派出所’”。
这个“家门口的派出所”就是罗平县公安局老厂派出所老渡口警务室。老渡口警务室下辖5个村委会35个村寨,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较差,最远的村寨群众到老厂派出所要4个多小时,最近的村寨也要1个多小时。从前,群众往返派出所办理业务花费人力、物力较多,十分不便。
搭建服务群众桥梁 ,密切警民关系
为解决这一问题,罗平县公安局把老渡口警务室作为一个精品警务室来打造,在老厂乡党委政府、老渡口电站的关心支持下,投入经费2万余元,严格按照警务室建设要求,统一了外观形象、标识、制度规定,调配警务用车1辆,设立警务公示栏、公布民警照片、姓名及联系方式。警务室内部设有辖区示意图、民警工作职责等,让群众充分了解办事程序。公告栏定期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实时发布警情提示;警务室内还配置饮水机、纸杯、烟缸、眼镜等服务用品,提升群众满意度。
面对警力紧缺的困难,老厂派出所抽调精干社区民警到警务室开展工作。社区民警始终坚持热情服务,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片真心办事、一句好话送别”,将便民服务做到极致。
在开展工作的同时,老厂派出所借鉴了周边警务室的先进经验,结合辖区特殊情况,采取更加灵活、务实、高效的方式,完善警务室勤务模式,明确任务分工。警务室常驻一名民警、一名辅警,每周二利用群众赶集的有利时机,集中警力在老渡口警务室开展户籍业务、车驾管业务、交通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办理各类业务。同时,为拉近警群距离,社区民警与时俱进,建立了网上警务室微信群,每月主动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对多发警情及时预警,热情提供业务咨询、网上报警、交通状况通报等服务。老渡口警务室真正成为了搭建服务群众的“桥梁”,也成为了密切警民关系的“粘合剂”!
筑牢“防火墙”,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为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实现不发案或少发案,使群众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警务室社区民警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宣传等工作,广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把防范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中,根据治安动态及时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做好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
通过户口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矛盾纠纷信息员和消防协管员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实地检查、警情通报等方法,形成了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充分依靠群众,经常性地组织有条件的村庄和单位开展治安巡逻工作,通过“警情通报”、“温馨提示”等方式,指导单位和群众加强自我防范,筑牢“防火墙”,人人维护秩序,人人参与防范。
在化解群众纠纷过程中,社区民警不摆架子、诚恳待人的工作态度,在群众当中树立起了很高威望,大家有什么事情或者心里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都愿意到警务室与社区民警交流。今年3月14日,两对中年夫妇来到警务室,气冲冲地对民警说:“今天你们一定要主持公道,帮我们评评理。”看着正在气头的两对夫妻,民警热情地把他们请进矛盾纠纷联调室,及时递上热茶,询问起事情起因。原来,两对夫妻是亲兄弟妯娌关系,父母过世后,弟弟以哥哥家不赡养老人为由,要求哥哥将父母分给他的土地还给他,并多次将哥哥家地里的庄稼翻种,两家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得知情况后,民警对双方进行劝导和法律政策宣讲,经过两小时劝解,两兄弟终于眉笑颜开。原来弟弟不是真要霸占哥哥的土地,只是实在看不惯哥哥没有尽心照顾年老的父母。离开时,哥哥激动地说:“这个事情一直很堵心,现在你们帮我化解了,可以安心干生产了,警务室在这确实方便!”
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老渡口警务室及时将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粘贴上墙,并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覆盖面。为彻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问题,警务室结合实际,把社区民警、辅警逐一挂钩村委会,工作不深入、不到位的,一律取消年底评先选优资格。民警、辅警跑遍了辖区5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与每个村长、村委会书记签订了责任书,排查登记无户口人员40余人,真正零距离服务群众。
4月5日,虎山村委会新寨村村民老高找到民警,告诉民警,他儿子患有精神病,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的户口被注销了。得知情况后,民警立即带领辅警到新寨村进行调查。经核查,老高的儿子因患有精神病,未采集人口照片,导致户口被注销。核实清楚情况后,民警及时出具调查报告,并采集老高儿子的照片,为其办理了二代身份证。拿到户口薄后,老高激动地对民警说:“派出所搬到了咱们家门口,现在办户口真是太方便了,以前去派出所办理,来回要一天的时间,现在赶集顺路就办了。”
一声声称赞,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是对警务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公安机关便民服务新举措的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民警、辅警的足迹踏遍辖区35个村寨,访遍3700余户人家,提供便民利民服务10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20余件,稳控重点人员40余人,建立各类管理档案100余份,开展安全检查300余家次,消除安全隐患20余处,开展安全防范宣传40余次、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8次、向辖区群众汇报工作6次,发放各类宣传单4500余份,受教育群众15000余人,开展巡逻防控600余次,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1人,协助破获案件34件,追回被盗牲畜14头、摩托车5辆、微型车1辆,挽回群众经济损失20余万元。家门口的“派出所”,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