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 “平安一号”重塑新生活

    2017-06-30 11:36:08

玉溪 “平安一号”重塑新生活

 

/

 

“让戒毒康复人员在关怀和温暖中重拾信心,真正脱离毒品,重启新的生活。”这是玉溪市“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3年的时间,20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成功戒除毒瘾。其背后,是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红塔区疾病控制中心和民间组织中国爱之关怀等机构的多方付出与支持。

 


找回生活轨迹

 

李某不敢想象,有一天他和父亲的关系能够和解。因为吸毒,他和父亲的关系一度很糟糕。来到“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后,李某恢复得还不错。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便陪着李某尝试与他父亲沟通。第一次去,李某的父亲并不是很配合,直到坚持去了几次之后,父亲的态度才开始转变。

2016年春节,“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协助李某给父亲做了一顿团圆饭,自那以后,父亲的看法才有了较大改观。“以前女儿没人照顾,现在,父亲可以帮我照顾女儿,我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李某很庆幸,因为在“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得到改善的不止是他的身体状况和父子关系,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轨迹,可以出门上班了。”

事实上,像李某一样深受毒品危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希望戒断毒瘾,但又在一次次的努力之后走上复吸之路,他们无比渴望摆脱这样的恶性循坏。但此前的很多现实,正如经常与吸毒人员打交道的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北城派出所所长李国鉴所说的一样:吸毒人员出所后的管理较为混乱;社区康复、社区戒毒办理后期工作执行不到位;社区康复、社区戒毒人员出所后的安置不到位。“要真正帮助到戒毒康复人员,需要一套系统、规范的管理,既能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也能帮助他们重回社会。”李国鉴说。

20143月,在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红塔区疾病控制中心、民间组织中国爱之关怀的合作支持下,“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建立成立。“‘平安一号’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康复中心,它创新性地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过程中尝试引入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一方面可以维持戒毒康复人员的治疗,巩固戒毒成果,一方面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不同的个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他们重启新生活。”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副局长张苏永说。

在“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一共有5名固定工作人员,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禁毒志愿者和已戒除毒瘾的吸毒人员,他们的具体服务对象是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和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的吸毒人员。

如今,在“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的帮助下,正有无数个“李某”在摆脱毒品的困扰,重新步入生活的正轨。据统计,“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成立以来,共接收278名戒毒康复人员,戒治保持率为80.3%,有73名戒毒康复人员通过“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的职业技能培训或推荐找到了工作,有60名吸毒人员持续服用美沙酮,帮助102名戒毒康复人员购买了医保,为41人提供了医疗补贴,帮助13名戒毒康复人员联系专家进行看诊,帮助9个家庭缓解了家庭关系。

 


重塑新生活

 

在“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严格的金银卡康复管理制度,鼓励服用美沙酮,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身体健康咨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塑新生活。

“民警在康复中心扮演着‘传送带’的角色,负责把办理好社区戒毒(康复)手续的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移交到‘平安一号’工作站,实现对戒毒出所吸毒人员的无缝衔接;医生扮演着简单身体疾病的‘清道夫’和‘调剂师’的角色,在承担对戒毒康复人员身体健康诊疗工作外,还担任着美沙酮的药剂调剂工作,根据吸毒人员成瘾情况调剂美沙酮用量;心理咨询师扮演着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扫除心理障碍的‘阳光师’;已戒除毒瘾的工作人员用戒除毒瘾的亲身体会激励戒毒康复人员,当好‘励志哥’;禁毒志愿者是‘多面手’,协调、帮教、家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活动。”工作人员介绍。

亚云算是“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的一个“励志哥”。2006年,因为使用海洛因,亚云被关进了强制戒毒所。在戒毒所里,他接受了疾病控制中心的各种健康检查,后被告知感染了丙肝。离开戒毒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亚云开始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然而,就在他逐渐过上“正常”的生活时,他的妻子也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被查出来感染了丙肝。

2014年,亚云开始为“平安一号”工作,负责为和他一样的同伴提供帮助,其中就包括让同伴了解丙肝的危害。由于丙肝可以通过共用针具传播,注射使用海洛因的人群中丙肝感染率非常高,而在中国,海洛因使用者群体对HIV的认知度较高,对丙肝却知之甚少。因此,在“平安一号”,无论是提供服务的同伴,还是接受服务的客户,都会接受丙肝的筛查。亚云以自身经历给同伴提供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在‘平安一号’,我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我自身的丙肝治疗也得到了别人的很多帮助。”亚云说。2016年,在亚云得知自己感染丙肝整整十年之后,“平安一号”帮助亚云夫妇申请了由一个国际机构提供的丙肝治疗救助,以极低的价格完成了丙肝治疗。

“恢复心理健康,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生命价值,这便是‘平安一号’要为戒毒康复人员营造的无歧视的环境和全新的生活。”张苏永说。

 

新模式的延伸

 

2015年,“平安一号”开始与大营街、北城、春和3个派出所合作,协助派出所社区民警开展社戒、社康服务,20156月,北城派出所成立了“春晖家园”工作室。

自“春晖家园”工作室成立之日起,北城派出所便明确了对社戒、社康人员的管理程序:从吸毒人员被查获的第一天起,派出所就开始与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拘留所建立信息联系沟通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吸毒人员情况;吸毒人员戒毒期满后,戒毒所或拘留所第一时间通知派出所为吸毒人员办理出所手续,按照《禁毒法》的要求,派出所对吸毒人员办理社区康复或社区戒毒手续;之后派出所将社戒社康人员交由“春晖家园”工作室进行跟踪管理。

为推进“春晖家园”的工作,北城派出所把大营的社区民警增至2人,全面负责对“春晖家园”工作室的管理。同时,联合街道、社区,为“春晖家园”工作室配备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在有吸毒人员的17个村民小组设了1名信息员。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对接受社戒、社康人员的帮教谈心及尿样检测,第一年每月1次,3年内不得少于28次;对接受社区康复人员的帮教谈心及尿样检测,3年内不得少于12次;每月与社戒、社康人员见面谈话教育1次,每月家访1次……

为了方便社戒、社康人员在“春晖家园”工作室接受管理,北城派出所和红塔区疾控中心及省、市的各级卫生部门做了汇报和沟通,建议在大营社区建立美沙酮拓展服用点,在各级的努力下,美沙酮外放拓展服用点终于落户“春晖家园”工作室。“以后再也不用跑十多公里路去服用美沙酮了,也省去了交通费用。”这一做法,得到了社戒、社康人员的认可。

除了规范的管理,“春晖家园”工作室也为社戒、社康人员提供帮扶。对因吸毒致家庭贫困,需要申请低保的,由社区民警及工作人员帮其向社区提出申请,再由社区报告街道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后由街道工作人员和民政部门联系后进行帮扶处理;对在“春晖家园”工作室积极参加活动,符合工作室标准的,工作人员协调劳动部门和企业为康复的吸毒人员进行就业安置。

一年多,“春晖家园”工作室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营社区现有吸毒人员29人,除在戒毒所的6人,有19人接受了工作室的服务和管理。大营社区周边区域46名吸毒人员也积极参加了工作室的活动。

“在未来,‘平安一号’计划将这种合作管理模式推广至玉溪主城区的九个派出所。”张苏永说,“下一步,公安部门将加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工作管理,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一个无歧视的关怀环境,支持‘平安一号’模式在全区推广,推动红塔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迈上新台阶。”(文中戒毒康复人员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