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察

    2017-06-30 12:01:52


□“机器人出诗集”是对诗歌的鞭策

《光明日报》:“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些诗句不是诗人写的,而是出自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之手。几天前,“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称,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结语:相比当下一部分所谓“诗人”的诗,“小冰”的诗不见得落下风。的确,“小冰”的诗本质上只是对文字的调动和排列而已。但许多人所写的很多诗也并没有多少直抵灵魂的思考和真诚的感情投入,算不上是多么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可以说,“小冰”的横空出世,是对那些平庸的诗人、诗歌的一种冲击和讽刺。

当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已经赶超人类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人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作为人类灵性的展现,究竟该进行怎样的灵魂探索、秉持怎样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将人类与机器区分开来。将“机器人出诗集”视为一种鞭策,无疑是积极的态度。

 

□快递有人签收,“快递污染”谁来签收

《中国青年报》:快递于今已经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由快递包装所产生的污染,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报道,眼下每年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回收率不足10%。而在2015年,全国快递包装所用的胶带总长为169.85亿米,能绕地球赤道425圈。这些胶带的主要材质是聚氯乙烯,降解需要近百年。

结语:这些数字的确触目惊心,它不禁让人们暗下决心,让自己的消费习惯尽量绿色化起来,比如强化垃圾分类。这样的环保意识当然宝贵,但问题是,如此良好的做法能坚持多久呢?这除了个人意识,也有赖于现实条件的外在约束。

应该说,垃圾分类的号召和宣传已有不少年头,很多垃圾箱也大体上做到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可是垃圾分类这些年究竟又做得怎样呢?这并不是吹毛求疵地为公众环保意识差找理由,而是说,良好的初衷若想成良好的现实,不能过多地寄望于人的自我规范,而应主要从可操作性上想想对策,能否从源头上就将这样的污染控制住,从技术上寻求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胶带替代现有产品?可否,换个思路从其他角度找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