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破解社会治安难题
2017-08-18 13:18:47
“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破解社会治安难题
记者/海世梅
镇雄正在脱去以前的标签。
过去,这个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云南第一人口大县以其严峻的治安形势为人熟知。然而,在镇雄县公安局推出的“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社会治安治理模式之下,新的蜕变在发生。
针对一度严峻的治安形势,镇雄县公安局曾经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在镇雄县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要么身患传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要么身患残疾,由于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宜羁押范围,公安机关对这类违法犯罪人员的管控陷入“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成为当地社会治安治理的一大难题。“能对这些人实行有效监管,社会治安就能好一半。”这是民警的心声,也是群众的心声。
经过长期摸索与调研,镇雄县公安局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创新推出“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即以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松林湾学校、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阳光就业安置基地为依托,将因病不能羁押人员、未成年违法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醉酒滋事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集中管理、教育,以减少其流入社会、反复作案。
医管齐下,特殊人员管控有出路
6月29日上午,在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的输液室里,40岁的李涛(化名)安静地坐着。相较于5个多月前,此时的他胖了一点,精神了很多。
2017年1月17日,镇雄县公安局在镇雄民营365医院改建的“公安监管医疗区”(以下简称“医疗区”)投入运行,专门收治因病不能依法关押的特殊违法犯罪人员,李涛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此前的10多年里,李涛是派出所的“常客”。因为吸毒,又无正当职业,李涛时常“以偷养毒”,尽管曾多次落入民警之手,但因其肠穿孔手术失败而导致肠子终日外露,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宜羁押范围,他从来没进过看守所和拘留所。直到今年2月5日,因为盗窃手机,李涛再次被抓获,并被“关进”了“医疗区”。
“对因病不能依法关押的特殊违法犯罪群体,医管齐下才能有出路。”镇雄县公安局局长白孝东说。依照这一出发点,镇雄县公安局将365医院改建成“公安监管医疗区”,设置了医务室、住院部、警务区(含临时法庭)三个区块,并在医疗区设立了“镇雄县公安局监管医疗区警务室”,派出专门警力负责在押病员的安全监管和教育。同时,由365医院派出60名医务人员专门负责在押病员的医疗医务工作。
“医疗区只有民警和医务人员刷卡才能进入,共有病房28间、病床150张,相关医疗处室都配备齐全,且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镇雄县公安局监管医疗区警务室主任裴超勇介绍。
如今,医疗区在押病员有142人,和李涛住在同一间病房的还有其他5个人。按照医疗区“对在治特殊病人实行男性与女性、同案、行政与刑事拘留人员等细化分类监管;对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内科与外科按病种分楼层收治;对病情比较严重、医疗区没有条件治疗的病人,立即将其转送医疗条件更好、医技水平更高的医院进行治疗,待其病情稳定后再接回医疗区后续治疗”的原则,他们6个人成为了“同类病友”。根据各个在押病员的身体情况,在民警的陪同下,每天医护人员会按时按量给他们发放药物或实施治疗。
李涛在医疗区恢复得不错。“刚送来时,他因吸毒,身体很差,经过20多天的消炎输液,他恢复了很多。”365医院院长说。在医疗区,李涛戒断了毒瘾,也开始过上了规律的生活。
“公安监管医疗区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改善了因病不能依法关押的特殊违法犯罪人员的身体状况和辖区的治安状况,还改变了群众的生活。”镇雄县公安局政委邓昆说。
家住芒部镇、下肢瘫痪的汪磊(化名)曾是芒部镇上人人都怕的人。2014年以来,汪磊多次因零星贩毒被公安机关抓获,但由于身患残疾,最终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管。躲过牢狱之灾的汪磊没有悔改之意,反而以残疾作为“护身符”,继续在家中贩卖毒品。而无法对汪磊进行有效打击,导致了芒部、尖山、赤水源等乡镇的一些特殊人群也开始肆无忌惮,长期游荡在芒部集镇偷鸡摸狗,弄得辖区人心惶惶。直至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创建后,公安机关抓获了再次顶风作浪的汪磊及在集镇上偷盗的特殊人员并将其送至医疗区后,群众生活才恢复了正常。“以前即便是白天也不敢放一条凳子在门外,随时都会被偷走,被偷了还不敢问。现在清静了,晚上也敢把东西放在外面了。”
自2017年1月17日运行以来,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依法收治违法犯罪特殊人员137名,带回收治外省作案镇雄籍犯罪嫌疑人10人。1月到6月,全县特殊群体最易反复作案的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29%、61%、40%。“公安监管医疗区的创新,于社会而言,是减轻了发案压力;对特殊人群家庭而言,是减少了负担;于群众而言,是消除了安全隐患。”白孝东说。
康复治疗,用关爱散播温暖
6月29日,大雨初晴的午后,位于建华医院的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的男精神病人治疗区里空无一人,原本,这里收纳了230余名男精神病人。“全都是和公安局合作成立关爱康复中心后收治来的。”医护人员说,而此时的他们正利用难得放晴的时光在户外舒展身体。
“要是天气允许,护工每天都会带着他们来这活动活动。”民警说。治疗区外的空地上,衣着统一的他们被护工规整成一支四列纵队,齐整地活动着。除此之外,他们每天要做的还有接受针对他们身体情况实施的治疗。
队列里三个年纪稍长的人,乍一看他们和其他病人并无不同。只在民警的介绍中才知道,三人此前曾被骗至一个砖窑给人当苦力,由于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也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和其他信息,民警发现、核实后便将三人送到了关爱康复中心。“在这里,他们除了得到相应的治疗,基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小军(化名)是2016年9月来到关爱康复中心的,尽管已经12岁,但因为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他的个子还没有七八岁孩子高。被遗弃在民政局后,小军被收治到了关爱康复中心。在这里,他是病人,却也被医护人员视为自家的孩子。
“对容易引发案件的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和醉酒人员,除了加强管控,还应该给予关怀和照顾,从源头上抓治理和防范。”邓昆说。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便是在这样的初衷下由镇雄县公安局和建华医院合作成立的。通过设置精神病人治疗区、流浪人员康复区和醒酒治疗室,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实现了对三类人员的分类救治。出于安全考虑,镇雄县公安局还在关爱康复中心设立了警务室,配备了相应的警力和装备。
除了提供救治和庇护,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还发动了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及其监护人等各方力量,密切关注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和醉酒滋事人员的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管控和救助。
“针对精神病人,我们遵循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民警、镇(村)干部和医务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实现控制、鉴定、收治三个环节无缝衔接;排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则及时核实其身份,并设法通知家属领回,对无法查清的,则送至关爱康复中心接受救治救助;对群众举报的举止失控、寻衅滋事的醉酒者,采取约束措施,待酒醒后依照法定程序调查处理;对无法查清身份或通知不到家属的,由民警和建华医院保安送至关爱康复中心醒酒。”镇雄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刘先万介绍。而针对经过关爱康复中心医治后病情有所好转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镇雄县公安局及建华医院会组织开展出院风险评估。“评估后,符合出院条件的,我们才通知其监护人将其领回看管,同时继续落实出院服药巩固治疗措施。”
2016年10月以来,镇雄县关爱康复中心收治精神障碍患者302名、流浪乞讨人员50名、醉酒人员22名,辖区实现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引发命案的“零发生”。
找准症结,从源头上堵住违法犯罪
李涛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状态的好转,甚至觉得他的病能治好。在镇雄县公安监管医疗区里待了半年多,他一年的刑期也过半了。对未来,浑浑噩噩过了20多年的他开始有了一些规划:“父母不在了,家里就剩我一个,得找份活计,赚点钱,等有条件了,就把病根治好。”顿了顿,他又说:“等病治好了,我可能就结婚了吧!”
事实上,李涛的规划并非不能实现。今年来,镇雄县公安局已经开始为和李涛一样的特殊人群谋划了出路——针对辖区已判刑监狱拒收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强制隔离戒毒过渡康复期吸毒人员、因贫致罪前科人员、劝返回乡前科人员等四类特殊人群,建立了阳光就业安置基地,以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让他们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从而摆脱违法犯罪前科产生的心理阴影、摆脱对毒品的依赖,才能真正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快融入社会。”白孝东说。为此,镇雄县公安局积极探索构建了集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康复救助为一体的四类特殊人群回归新体系,将原镇雄县看守所改建成阳光就业安置基地,并计划年底引进2家能容纳1000人就业的加工企业入驻并投产使用。
在管理模式上,阳光就业安置基地实行“企业+警务室”联动管理模式,以企业开展安全管理为主,公安机关积极配合,成立阳光就业安置基地警务室,安排民警和辅警负责就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法制教育等工作,及时处置突发应急事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规范工作流程和细化工作标准,警务室将对就业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符合条件的,则由警务室配合相关部门引导和扶持其到其他企业、公益性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
“在阳光就业安置基地,他们的吃、住、生产、娱乐都有可靠保障。根据就业安置人员的岗位、技能、劳动强度不同,他们还能得到不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报酬,且多劳便能多得。”在镇雄县公安局为四类特殊人群打造的“阳光基地”里,无数个“李涛”看到了重生后的希望。
除了关注四类特殊人群,镇雄县公安局也把目光锁定了辖区的违法青少年群体。为此,镇雄县委、县政府于今年初投资建设松林湾学校,由镇雄县教育局负责建校办学,镇雄县公安局、司法局协助管理,专门用于收教不能依法收押监管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违法犯罪群体。
“学校设六、七、八三个年级,招生规模180人,开设普通中小学课程和特色课堂,于7月底投入使用。”镇雄县公安局民警王英国介绍。而在管理上,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并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采取“1+N”模式,即1名教职工负责结对N名学生,确保学生能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强化安全管理,镇雄县公安局在学校设置了警务室,配足警力,维护校园安全。
“要办理结业手续的学生,必须在每三个月开展一次的综合评估中达到90分以上的分值,评估不符合出校标准的学生,则留校继续学习,直到评估合格才能离校。”严厉而又不失关怀的学校规章,像是一张网,网住了来到这里的违法青少年的不当举止,督促他们端正品行,养成好习惯。对已经结业的学生,松林湾学校也建立了长效机制,采取两种模式落实对结业学生的后续帮扶帮教工作。“对结业后回到普通学校读书的,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学校+监护人的帮扶模式;对结业后学习技术就业创业的,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基层党组织+监护人的帮扶模式,以确保学生矫治转化成果得到巩固。”民警说。
与早前相比,如今的镇雄正在脱去历史留下的标签。通过推行“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社会治安治理模式,无论是社会治安还是社会面貌与风气,镇雄都在发生变化,“‘一区、一校、一中心、一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