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露,浸润警营
2017-08-18 14:05:43
文化甘露,浸润警营
记者/石 梅
2013年,云南省公安厅制定下发《中共云南省公安厅委员会关于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的决定》。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云南省各级公安机关制定方案、创新举措、细化落实,公安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文化阵地不断延伸
一种变化开始逐渐出现——“警营不再只是上班的地方。在这里,有地方可以舒缓压力,有平台可以施展兴趣,还有场所可以休闲学习。”这是公安文化建设工作在各地推进以来民警的深刻体会,也是依托于公安文化建设而延伸开来的阵地建设所营造出的别样警营氛围。
近年来,为推进公安文化建设,云南省公安机关全方位搭建文化阵地。早在2005年8月,云南便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公安文联,下设文学、书法、艺术、摄影、影视、音乐、警事收藏7个专业委员会,在警营开辟了一个“文化阵地”,为民警提供了一个发挥所长、展现自我的平台。随后,“云南警察诗书画院”“云南警察文艺创研室”相继成立。
在云南省公安厅的组织推动下,如今全省80%的县级公安机关均成立了公安文联,大部分公安机关建成了警史馆、荣誉室、文体室、警营文化长廊等文化基地和场所,组建了民警兴趣小组,并开通公安文化网站、开办网页专栏、创建公安期刊,拓展文化宣传阵地……各地公安文化阵地建设在蓬勃发展中各有特色。
“一层一主题、一区一特色”是楚雄州公安局在文化阵地建设中呈现出的一大亮点。结合办公楼各个楼层的警种职业特点和各县市民族文化特色,楚雄州公安局将责任文化、法制文化、廉政文化、科技文化、装备文化、民族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主题文化通过展板和“文化墙”进行展示,并在办公楼里囊括了警史馆、健身室、医务室、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
在1楼,除了警史馆,两面用民警和民警家属照片做成的“爱心墙”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民警自发广泛收集照片后一点一点设计成的。墙上的照片有民警的工作照,有民警和家人的合影,也有民警的家人,看上去就像是一本“家庭影集”。“这里是有温度和有情怀的地方,它深化了我们‘警营与家同在’的感受,让我们工作起来更踏实、更心安。”民警张华说。
民警龙婷在工作之余很喜欢“泡”在7楼的图书馆,这里的藏书很丰富,公安业务类的、文学类的、经济类的都有。在她看来,这里就像一个大学堂,既能够舒缓工作压力,还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每天中午饭后的短暂休息时间里,很多喜欢阅读的民警都会到这里,他们的想法很一致,“平时没时间学习,在这里可以很便捷地汲取养分。”
“公安文化阵地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的平台,让我们在工作之余,能更好地了解公安历史、凝聚公安精神、传递公安正能量。”民警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活力。
文化创新层出不穷
在公安文化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云南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不断探索,创新做法不断涌现。
为展现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良好精神风貌,昆明市公安局成立了文艺小分队,多次到基层开展慰问演出;为传播警营正能量,曲靖市公安机关开展“最美民警”“月度好人”评选活动;为增强队伍活力和凝聚力,保山市公安机关举办警体运动会,营造“快乐警队”氛围;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德宏州公安机关组织民警文艺人才进村入寨,送文化下乡等。
几年来,云南省公安机关将公安文化工作与公安工作和本地民族特色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工作模式逐渐形成并脱颖而出:以公安文联为基础,昆明市公安机关大力发展和繁荣公安文化艺术,扩充文化人才库,在戏曲、书画、摄影、影视等领域创作上精品不断;以示范点为先驱,文山州公安机关每年确定公安文化建设示范点;以警察职业文化建设为抓手,泸西县公安局创办“金鹰学校”,开远市公安局创新“幸福小站”服务站点……
除此而外,各地以公安工作和生活为原型的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等文艺创作也开始活跃起来。昆明公安文联编印《瞬间·昆明公安影像》,展现了一位公安宣传工作者16年来执着于公安纪实摄影的创作历程,也记录下一段昆明警察足印深刻的峥嵘岁月;红河州公安局推出警队手绘系列插画,以新颖、灵动的形象展现了红河警察“忠诚、担当、善谋、敦行”的品质;云南省公安厅拍摄微电影《尼旺宗派出所》,刻画了尼旺宗派出所的亲情式服务,反映了云南藏区的公安工作情况;云南省公安厅、怒江州公安局、贡山县公安局联合拍摄微电影《独龙江交警中队》,讲述年轻民警扎根独龙江,守护交通生命线,服务独龙族群众的真实故事;普洱市公安局精心制作电视纪录片,总结全市公安文化建设成效……这些创作,通过文化的柔性输出和多重载体的精品化包装,让群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了公安工作。
“公安实战是公安文化的源头活水,公安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民警火热的战斗生活和丰富的公安业务工作,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把公安实战当成文化的真正舞台。”基于此,云南省公安文化建设有了活力,也更有了生命力。
文化人才规模扩张
“公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云南省公安厅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也注重给予有文化特长的民警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面对文化人才“量少质弱”的困境,云南省公安厅把文化人才培训纳入民警教育培训体系。过去10年,云南省公安厅每年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授课,举办美术、书法、文学、摄影、音乐等培训班近20次,累计培训各类公安文化人才近千人。在“请进来”的同时,云南省公安厅还坚持“走出去”,并先后选送200余名骨干人才到鲁迅文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参加培训,到内蒙古、广西、贵州等地采风创作。
为支持、鼓励民警创作,云南省公安厅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云南金盾文化奖”“云南公安新闻奖”评选活动,并组织举办“云岭卫士杯书法美术摄影大赛”“警歌唱响彩云南创作大赛”、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公安赛区云南分赛区朗诵比赛等活动,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专门设立“云岭警星”荣誉称号,授予长期从事公安文化创作、成绩突出的民警。
2016年6月,云南省公安厅启动了第二届“云南金盾文化奖”“云南公安新闻奖”评选活动。随后,各地公安机关积极组织、认真落实,广大公安新闻宣传工作者、公安文学作家和艺术家、公安文学爱好者迅速投身作品创作,踊跃投稿参加评选。截至8月末,共收到各州(市)公安局和各合作媒体报送的参评作品299件。通过甄别、遴选,符合条件的参评作品共250件,其中“云南金盾文化奖”作品88件,“云南公安新闻奖”作品162件。
自2014年第一届“云南金盾文化奖”“云南公安新闻奖”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一手抓优秀作品创作,一手抓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和公安文化建设与云南省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的有机结合,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一大批优秀作品先后在全国公安机关第十二届“金盾文化工程奖”、首届“三微”大赛、第五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中获奖,云南省公安厅连续获得优秀组织奖,尤其在第五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中,云南省获奖作品34件,获奖数居全国第一,全省新闻宣传工作和公安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与此同时,云南省各州市公安机关同步推进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特长涉足方方面面的民警:以摄影见长的昆明市公安局民警潘增良、以文学创作广受称赞的广南县公安局民警韦延丽、擅长绝版木刻的普洱市公安局民警蔡允伟……经过4年发展,云南省公安机关共有国家级文化人才11人、省级文化人才60多人、州市级文化人才400多人、县级文化人才1000多人。
“浓厚的文化氛围既让民警展示了特长,又为单位争了光,创作起来劲头满满。”正如从警30余年、专供美术创作的大理交警李宏兴说的一样,公安文化建设对警营和民警而言,是一项“双赢”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