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商云南民族学会基诺族研究会工作专家履历

    2018-01-26 12:22:44

高发元

男,回族,教授。197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贵州省黔西南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州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秘书长;昆明市委副书记;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东陆时报》总编;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长期坚持学术研究,前期主要研究和宣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从1989年调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开始重点转向民族学、回族学和郑和研究。发表民族学、回族学和郑和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安拉的子民》、《穆圣后裔》,创作40集电视剧本《云南人在埃及》。策划和主持“云南回族乡情调查”、“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全国民族村寨调查”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云南民族女性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家庭研究”等重要课题,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200余本,约2500万字。策划召开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研讨会和学术活动近50次。


 

韩忠太

男,汉族,1982 1 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基诺族研究委员会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学和心理人类学,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和出版社发表论著50多篇。其中,与基诺族有关的论著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基诺族左右利手分布的再调查》、《基诺族性格特征的初步研究》、《基诺族的宗教感》、《没有方言的基诺语》、《汉文化对基诺族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基诺族职业愿望的初步研究》、《基诺族儿童思维方式的变迁》等。根据对基诺族心理的全面调查研究,他在《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一文中以基诺族为例证明“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提出我国的民族识别必须由我国的民族学家提出新的识别标准。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郑晓云

男,汉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四个一批”理论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岭文化名家。曾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2013年当选为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极少的海外科学院院士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水文化与历史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等。在民族研究方面主要聚焦傣泰民族文化研究、基诺族文化研究等领域。著有《最后的长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的傣泰民族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文化认同论》、《水文化与生态文明》等学术专著。

 

陈亚颦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高等学校云岭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英国Durham University地理系文化地理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中心高级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组研究成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翁丁佤族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唤醒机制研究》、《民族认同感在地方生产与再生产中的变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等。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地理学》、《民族文化景观:村落、记忆与传承》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地方感与地景重塑》、《论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The Reconstruction Identity of Dais Folk Dance for Touristic Consumption in Chinese Yunnan Province》、《基诺族村落文化的地景呈现》等100余篇;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等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民族文化地理学、少数民族村落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


 

董学荣

男,汉族,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昆明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近年来,出版著作1部,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基诺族研究论文20多篇;科研成果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奖两项,荣获昆明市人民政府奖1项;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两篇。关于基诺族的学术成果有《论基诺族民居的现代变迁与文化选择》、《基诺族民居变迁的文化学阐释》、《“亲和”与“疏离”——基诺族民居变迁的伦理意蕴解读》、《“直接过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以基诺族为例》、《对基诺族文化保护的反思》、《“直接过渡”与基诺族的文化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基诺族的发展研究》、《论基诺族民居的文化内涵》、《基诺族与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基诺乡巨变与启示》、《基诺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民族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以基诺族文化保护为例》、《基诺族生态伦理思想论纲》、《基诺族的“跨越”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文化功能论域中的基诺族民居及其现代变迁》、《民族研究的价值探讨——以基诺族研究为例》、《民族文化保护场域的延异》、《民族环境史建构——以基诺山环境变迁为例》、《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以基诺山“森林交换”为个案》、《基诺山“森林交换”的环境史研究》等。基诺族研究委员会顾问,目前正在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基诺族卷》编撰。

 

朱映占

男,汉族,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1996年考入云南大学就读于人类学专业。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攻读民族学专业硕士学位。后攻读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毕业。现就职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著有《基诺族特懋克》、《巴卡的反思》、《滇中香格里拉——双柏》、副主编《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论文有:《消失与建构:对基诺族传统文化变迁与保护的解析》、《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在基诺山的实践》、《基诺族社会变迁——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乡巴卡小寨》、《西双版纳傣族与基诺族关系略论》、《基诺族文化生态史简论》、《一个依傍公路兴起的少数民族村寨的变迁——关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族乡巴卡小寨的田野调查》、《承载希望的村庄——基诺山巴卡小寨》、《基诺族纺织刺绣大赛》等。已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评价体系研究”、“基诺族长老制的变迁研究”、“云南刀耕火种民族农业祭祀礼仪的变迁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信息数据库”项目基诺族子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变迁研究”项目“巴卡小寨30年变迁研究”(基诺族村寨)子项目等。

 

男,汉族,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2000年获云南大学文艺美学硕士学位。19917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副县级),现任昆明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互联网建设管理、互联网宣传、舆论引导、舆情信息和国防教育工作,负责市委网信办日常工作,分管国防教育处、昆明市互联网新闻中心。长期致力于西双版纳文史研究。著有傣族历史纪实文学巜溅血的王冠》、《古今东川》、巜滇铜天下》等。

 

朱静虹

女,云南师范大学,著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等,课题《澜沧江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等。


 

王茜偌

女,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