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越铁路影像志》之交流对话

    2018-03-09 09:24:09


滇越铁路把古滇从北到东南各个分散的自然环境连为一体,使之转化为一个更大的人文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文化汇聚点的历史城镇,它们是文化线路中担负着运输、中转、聚散、对话与交流等综合功能的物质遗存;它们的存在,绝对是商贸与物流得以长期维持的重要保障。

 


历史城镇

滇越铁路“双轨并存”的大通道推动了云南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为工程技术装备的引进提供了可能, 从而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和文化理念,奠定了云南早期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状态水平,也奠定了今天云南“科技兴滇”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滇中、滇东南重要历史城镇及其人文景观的重要价值元素。

铁路,作为近现代云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它垄断了云南 85%的进出口贸易,100%东去香港、上海,以及远走南洋、欧美的客货、邮路运输;它对采矿业、采煤业、加工制造业、通讯业、火电业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由此,它触发了滇商兴办近代工业的意识,促进了云南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沿线城镇工业化、近现代化进程得以加快。

作为修建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铁路线之一,滇越铁路成为一条带动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线路,它将寸轨附于一体,再将沿线大小城镇串联、发展起来,这条文化线路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和建水,由此形成滇中、个开蒙、个碧临屏等区域经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

滇越铁路通车后,洋烟大规模入滇,成就了一批“实业救国”烟草企业;历史名城个旧市的“九九九”大锡逐步闯入国际市场;“小火车拉来的城市”——开远,迅速成长为滇省第二大重要物流中心;法国传教士在弥勒一些天主堂种下了“玫瑰蜜”葡萄枝条……

                         

人文融汇

 “山川依旧物已非,云岭横贯大动脉;二月行程一旬度,万里雄关亟相随。”是云南清末奇士袁嘉谷走滇越铁路时发出的感慨。

熊庆来、聂耳等知名人士,大多经由昆明、弥勒,取道滇越铁路出国求学。

1927年,德国《西门子杂志》刊登的《云南府——中国第一个水电站》:“在这个国家偏僻的内地,在那远离世界潮流和文化隔绝的地方,也已有人将西方技术成就移植到自己的土地上,一些卓越的知识分子和有关方面敢于开拓的人士就是这么做的。”

庾恩锡,云南墨江人,经滇越铁路赴日留学。1922年从滇越铁路运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制卷烟生产流水线,在昆明创建云南省第一个机制卷烟生产企业——亚细亚烟草公司,被誉为“云南机制卷烟产业创始人”。

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他在《马帮旅行》一书中动情地赞叹滇越铁路滇段在南溪河沿线的建设奇迹:“景色壮丽的滇越铁路,东方铁路建设的奇迹……这是一条很不寻常的铁路,设想是很大胆的,仿佛是存心让你在旅游结束之后连气都喘不过来,只能赞叹不已。修建这条铁路不啻是一桩宏伟勇敢的事业,其想象力之大,对其宗旨的信仰之深,无不显示出一种勇武豪迈的魄力。”

     

教育兴邦

近现代云南史上有“一武一文”两所著名学校。“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文”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者历练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家、革命家,后者成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

1899年,昆明创建了云南武备学堂,后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三大讲武堂”之一。

1910331日滇越铁路正式通车,在滇越铁路昆明总站前,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面对插着法国三色旗的小火车悲愤交集,他沉痛向同学们大声疾呼:“云南已将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亡国亡省之祸迫在眉睫,希望大家勿忘今日”。

而“国立西南联大”,一直没誉为小蒸汽拉来的大学校。抗战初期,“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先后抵达蒙自、昆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938 51日,西南联大理工学院、文、法商两学院分别在昆明、蒙自开课。

1922年,云贵总督唐继尧借滇越铁路为云南带来的大发展时机,先后购买了12架“高德隆”“布雷核”等法国教练机及其庞大沉重的航空器材运抵昆明,并在巫家坝创办了云南航空学校,这就是“滇越铁路运来的云南航校”。

1939年“滇越铁路海防大撤退”之后,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中央机器厂等军工企业相继南迁昆明。经过精心研制,制造出我国第一架同轴反旋转式直升机“蜂鸟”号,填补了中国直升机制造业的空白。

(本文整理自《滇越铁路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