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中的精彩人生
2018-03-15 21:30:15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27岁时患上耳疾,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创作出《第三交响曲》《费德里奥》以及《暴风雨》等不朽作品。
与贝多芬一样,董贵芬也出现耳聋。经历了十多年的痛苦生活后,她的生活迎来转机,在云南优克制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舞台。
爬三小时山路 背洋芋换盐
董贵芬出生于东川。
东川素有“铁胆石之乡”和“天南铜都”的美誉。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铜的地质储量占全国第二位,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东川铁胆石是世界至今发现的石胆石中唯一含铁矿的石胆。
对于铁胆石与铜,小时候的董贵芬并没有了解多少。对于她来说,记忆深刻的是,老家的高山深谷。
东川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
董贵芬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她老家的山虽然没有“牯牛寨”的险峻,也没有“雪岭”的雄伟,但是,从山脚到半山腰的村庄,要走整整三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那是一段艰辛又迷茫的日子。”回忆起小时候背着一背蒌洋芋到山脚小镇上换盐的日子,董贵芬感慨不已。
她有兄弟姐妹共5人,她是最小的一个。俗话说:“老幺最享福”。可对于她来说,因为贫穷,“最享福的老幺”却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成为人生中永远的遗憾。
她也曾渴望读书,简陋的村小学就在她的村子里,走路几分钟就可到达。然而,对这个没有谷子,只有玉米与洋芋的地方来说,学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尤其对董贵芬全家来说,因为兄妹众多,她的学费更是一笔无法预算的支出。
到了读书的年纪,每当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情景,她就暗自伤心。因为家里贫困,供不起她上学的费用,她只得把读书的渴望压在心底。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大山里的生活,有着神秘的色彩。然而,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来说,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它们拔地而起,一座挨着一座,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飞腾的龙,有的像偃卧的牛,千姿百态。
小时候,董贵芬就过着“开门见山”的生活。虽然那里有着极为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有着形状奇异的山峦和深谷,照当今的旅游术语来讲,完全是一个少有的“世外桃源”,但绝美的风光并没有给那里带去更多的粮食和收成,相反,由于山高路远,土地贫瘠,那里的生存一直格外艰辛。身体的,生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苦与难。村民们的脚步经年在山里移动,吃着山里出产的荞麦、包谷、洋芋,喝着从远处背来的泉水,从这座山坡走向那座山坡,为的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郭路生在《相信未来》里说:“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十多岁的董贵芬时常一个人背着一大背蒌洋芋或包谷,到山脚小镇,换几包盐或几瓶油,然后又爬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到家里。稚嫩的肩膀常常被沉重的背篓压出血痕。
尽管对未来很迷茫,她仍然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就像郭路生一样,相信未来。
一场大病过后 耳朵慢慢变聋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
十多岁时,许多小女孩都有理想,有的理想是考上好的大学,有的理想是有一个漂亮的书包,一件崭新的衣服。然而,这些理想对于当时的董贵芬来讲,不如一背蒌洋芋多换几斤盐、几两油来得实在。尽管渴求读书,但近在咫尺的村小学破旧的围墙却挡住了她渴求的目光。她不敢偷偷地去听课,怕别人嘲笑她。除了下山换盐,年幼的她就肩负起干农活的重任。
1987年,经人介绍,她与邻村一位小伙子结婚。第二年9月,她的儿子出生了。本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却没有想到,病魔开始袭来。
生了孩子不久,她就患了一场大病。一年后,她的体重从60多公斤,下降到30多公斤,期间,医院下达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
“砸锅卖铁也要医。”她的丈夫深爱着她,看着她受到病痛的折磨,十分心疼,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她医好。丈夫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拿去变卖,包括牛、羊、猪等牲口,同时,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加上贷款,终于凑够医药费。这一场大病,花了两万多元。
病情还没有完全痊愈的时候,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听力慢慢下降、视力也慢慢下降。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称,可能是药吃多了的原因,造成视力与听力下降。
深受耳疾困扰的贝多芬不放弃自己钟爱的美丽音乐圣境,用音乐之笔在人类史上书写一个有一个奇迹。他在痛苦中坚持着理想,他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
董贵芬用贝多芬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尽管她的右耳严重到1米之外说话听不见,视力下降到站在公路这边,看公路对面的人影,分不清是男是女。她仍然不愿向命运妥协,顽强地生活着。
只是,全家人都干农活,没有钱进行医治。就这样,听力与视力下降的病情就一直拖了下来。
2003年,因听力与视力严重影响生活,她才到东川铜矿医院检查,寻求解决方法,在医生的建议下,配戴助听器,配戴眼镜。
因为在家里干农活收入低,1988年她生病欠下的债,直到2005年离家外出打工时,仍欠四五千元外债。
离家外出打工 十年后有车有房
2005年,命运开始垂青她。
当时,她的一位兄弟在优克制药附近做生意。有一天,他见到公司大门口贴着一则招聘启示,立即打电话告诉她这一好消息。
她到优克制药成功应聘后,根据她的情况,安排她做包装工。她发现这里工作的条件很好,就把丈夫、儿子也一同喊来上班。
他的丈夫最先烧锅炉,现在也是一名车间工人。儿子读到高中时,见家人贷款给他读书,懂事的他坚决要求缀学。到优克上班后,找了一个女大学生做媳妇。
现在董贵芬一家四口都在优克制药上班。
她说,自从到优克制药上班后,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很快就还清了外债。2013年,她与家人在东川车站背后买了一套30多万元的房子;2014年,她与家人又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车。
面对这些年的变化,她说:“优克给了我美好的生活。除了春节回老家,平时我们都不想回家,都愿意呆在公司,优克制药就是我的家。” 记者 陈 杰 金 明 徐正卫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8年3月16日第1132期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