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铺就幸福路 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扶贫发展二三事

    2018-03-16 11:51:42


“修房有补贴,上学有补助,看病能报销,产业有扶持。赶上好政策,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红火了。”这两年,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乌马村洗马塘村民小组的张学成等30余户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终于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张学成家从原来地质灾害滑坡点、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的洗马塘搬迁到了西邑乡永信集镇安置点。不仅如此,他觉得身边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搬迁安置点小区路面整洁、绿化美丽、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贫困户因脱贫展露笑颜……他不禁感慨:“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

 


富了百姓

发展烤烟、蚕桑、生猪、核桃、烟后蔬菜种植五大产业,围绕“万亩烟”“万亩桑”、“万头猪”、“万亩果”、“万亩菜”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定位,力争实现“山上有林果、田间有作物、家里有畜牧”,确保实现“户户能增收,人人能致富”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以此推动精准扶贫。是西邑乡结合实际制定的扶贫计划。

为此,乡里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依托社保、扶贫等区直部门累计培训贫困人员12000余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20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切实增强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

同时,以“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即:依托显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生猪养殖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改良品种、养殖技术、饲料供应及防疫等技术服务,并以“猪联网”拓宽生猪交易渠道。依托信邑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搭建烤烟种植平台,培育职业烟农,并积极探索烟后作物栽培和冬季农作物种植技术。目前,全乡结合“种”和“养”共成立合作社45个,社员达8487户,逐步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道路;创新产业发展合作模式。

2016年,乡党委与勤丰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生猪养殖,推出了“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三个菜单,群众根据实际进行点单,合作社派单;实现产业分红持续发展。依拖方平生猪养殖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安置点搬迁户”的模式,建设1500头能繁母猪股份制养殖场,将政策补助资金作为村集体入股股金,每年年底将政府补助资金的9%返利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按照7%返利给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2%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资金已拨付到合作社,年内搬迁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54元以上,永信集镇股份合作养殖场扶贫分红模式受益群众284户。依托整乡推进产业扶贫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进行补助,共涉及182户,补助农户96.8万元,发放能繁母牛179头,能繁母猪208头。依托鲁图村望户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养殖宠物狗80条,共计补助农户8万元。

该乡还积极探索“产业脱贫保障区”模式,为依靠自身劳动无法脱贫、享受政策无法脱贫、不享受政策且无法脱贫的“三无贫困户”实行合作社兜底脱贫。“三无”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保障脱贫合同,享受收益利润分红。

截至2017年底,西邑乡共有贫困人口22419029人,其中:已脱贫6152742人,未脱贫16266287人,贫困发生率为12.58%,审定出列贫困村1个、贫困人口退出3181399人,分别完成计划100%115.4%,计划2018年全乡脱贫摘帽。

 

美了乡镇

迈步永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在永信集镇安置点规划图上,记者看到,路、水、电网,幼儿园、小学、中学、集贸市场、生态养殖小区、文化活动广场、人工景观湖等公共服务区全部规划在内,一应俱全。

近年来,西邑乡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77个,其中:“一水两污”项目2个、人畜饮水工程21件、农村生态环境改造提升绿化项目2个、新建小学1座、新建幼儿园4所、新建公共厕所2个、新建活动室25个、新建卫生室14个,现已完成投资80%以上。国开项目概算投资4856.9万元,实施道路建设45条,3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改造提升罗汉小学,目前已完成投资50%以上。整合项目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道路64条。

“集镇里不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环境更好了,村民的心也更顺了。”副乡长兼扶贫办主任沈松涛说。该乡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等,下大力气改善村庄环境得到村民一致好评。

 

安了民心

“群众有事要办,只需一个确认电话,我们的乡村干部就主动上门,提供全程代办的服务,得到了村民们广泛好评。”西邑乡党委副书记杨卫华介绍,针对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多、村组距离乡镇较远、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群众前往乡镇办事不便等问题,该乡创新“党建领航、扶贫扬帆”工作思路,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通过开展“党建+您的事我来办”及“党建+您的贫我来扶”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打通服务外出打工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扶贫先要扶志,我们干部上门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今年64岁的老党员高绍周说:“以前我挂钩蹲点在吴山村,更多的是深入农户家中指导帮扶他们发展经济,鼓励他们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了发展经济,驻村干部经常是吃住在农户家中,‘白+黑’、‘5+2’是常态,使农村产业走上了快车道。”

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特色产业初期,驻村工作组还是鼓励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工作组便和村两委的干部组织村上的年轻人召开座谈会做工作。高绍周说:“我知道你们担心家里,但是你们不出去赚钱,脱贫更没有希望。你们家里现在有我,有乡劳务输出服务站,还有村干部帮忙照看,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们放心出去。”通过做工作,吴山村的10名年轻人通过劳务输出,到了外地打工,开启了西邑乡吴山村的“打工经济”,走上了脱贫路。

如今的西邑乡,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我们乡积极巩固烤烟、泡核桃、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还培育了板蓝根、工业辣椒等新兴产业,拓宽产业发展的路子,人民群众的生活又要迈上新台阶。”杨卫华说。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务实作风。西邑乡所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正如春雨润物,在西邑无声绽放,让西邑悄然改变着模样。通讯员 孙玉领 郎 婷(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8年3月16日第1132期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