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墨人生 韵味至美 ——访云南书画艺术家李文
2018-03-16 15:50:25

前世空旷,素纸一张。酽墨润色,枯笔涩墨,飞白流韵美。云南书画家李文的工笔画,经过多年的潜心苦练后日渐稔熟流畅,至臻至美。书品似人品,蕴意各不同。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李文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米得村。小时候,母亲总喜欢给山里的乡邻剪纸绣花,李文一直围绕在身旁观望,也许就是这样的熏陶,李文对艺术情有独钟。当时家境贫寒,父亲靠编织箩筐为生,李文小学毕业便辍学去矿山挖煤。每天最快乐的事,便是从矿洞里出来后画些什么的。一双双漆黑的手,争抢着讨论。一个个粗糙的指印烙在纸上,看着一张张的笑脸感觉特幸福。7岁时,因小时候课本《桂林山水》一文影响,李文独自去了桂林寻师学艺,机缘认识并结缘老居士,自此后开启了人生另一旅程,除每天画画外,四书五经成了必修课。
在成长的路上,三个人对李文绘画艺术影响最大。第一是他的母亲。母亲给他生命的呵护,母亲以一个纯朴乡村妇女的贤惠善良,引导着他的人生观。这对李文艺术创作的认真心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是李文结缘的老居士,他给一个大山里孩子点了一盏灯,除了对大自然亲密接触外,对李文传统文化的修习培养更是关切。
第三就是他的爱人,不论在任何时候,她都在背后支持着、安慰着、心疼着他。
“这三个人对我的影响,给我的书画铺了一条平坦的路。”李文说。

李文20岁时,正是他绘画艺术最艰苦阶段。他当时在学画,弟妹打来电话说,母亲病危,要他赶紧回家。李文哭着从桂林奔到老家时,家门内外全围满了村民,大家给他让开了一条道。进门看到皮包骨的母亲,眼泪狂奔而出,母亲抚摸着他,一直微笑着跟他讲述这几年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写给他的每一次通信及每一次挂念。李文清晰的记得,那天他是下午六点多到家的,母亲一直讲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母亲最后一次吐血后,紧紧看着他想要说些什么,却再也开不了口,在他的怀里永久地扔下了他和弟妹。因母亲生病欠下一些债,李文又回到了煤矿挖煤。一年后父亲接连生病,使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不久后父亲也随之去世。
那段时间,李文对书画艺术的创作大多在暗示些自己的疼与坚。李文一直认为,书画不取决于家庭条件,贵在持之以恒。李文的老师说过,一个人对某个梦如果全身心化为一根神经链,终会心想事成,这句话一直是他坚持的动力。李文小时候每次画画时,母亲总说,家里有个拿笔杆吃饭的,所以笔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
谈到绘画给李文的收益,李文说:其实很简单,所谓欲学书画,必先修其身。画如其人,书画特别是对一个人的心境培养是非常好的一门学科,纸小天地大,便是这理。
李文说:“其实画画写字还得提高到修身养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在书画上是一种自然流露,这是掩饰不了的,书画除了有个好老师引领外,心境是老师给不了的,也最难约束,这就看修养了,一个画家的作品如何,自然会传达某些感情,其至陶醉于其中,通俗易懂。”

李文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书画艺术之路上,除了学,还是学。学问是我随身的财产,我在什么地方,我的学问也跟着我在一起。”
李文不认为卖一些字画有啥不好,画画者先也得生存,主要是不忘初心便好,更何况随时代的辉煌俱进,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已成普遍,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推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连绵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书画文化寄托着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意义。
人磨墨,墨磨人,咫尺方寸,博大精深。今天的李文挥毫泼墨,写意人生,激扬内心,随意天然。工笔刻画,细致入微。得乎心,应乎手;合乎理,倾乎情;融乎趣,法、理、情、趣凝和有度,游刃有余,怡然自乐于其间,飞鸿踏雪、新意迭出,其绘画作品正渐入佳境。记者 浦绍猛(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8年3月16日第1132期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