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影像志》之重大路史
2018-03-22 23:17:47
滇越铁路的修建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滇越路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与多件重大史实息息相关。

中国近代“三大起义”
黄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8年4月29日,孙中山派黄明堂等人发动“河口起义”并攻克河口;5月5日,孙中山委任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并命他赶赴河口督师,最终起义失败。
1911年10月30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受辛亥武昌起义胜利鼓舞,决定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起义部队以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活捉总督李经羲,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1915年12月,蔡锷逃离袁世凯软禁,取道越南海防,沿滇越铁路潜至中国河口。12月21日专车停靠碧色寨险遭劫杀。四天后抵昆,与唐继尧发动“护国首义”,宣布云南独立。“碧色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词典》著名词条。
抗日战争之滇越铁路史记
1931年“9·18”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沿海、内地的重要工矿企业和学校受到严重威胁。纵观时局,国民政府认为:云南的昆明、蒙自,已经具备一个国际都市外向发展的基本功能与国际合作空间,而且,滇越铁路国际大通道能够为全国性战略大转移的实施,以及几十万沦陷区同胞进入云南,提供最为便捷的水陆对接条件。
这是一条全国性战略大转移至滇、黔、川的复活之路。据此,国民政府决定:即刻将中央机器厂、第二十二兵工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国电力制钢厂、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等等一批国家军工、航空、重工业关键企业经海防内迁昆明。此后,“滇越铁路海防大撤退”也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为了切断这一国际大通道,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日军先后派出飞机625架次,对滇越铁路滇段的重要城市、站房、桥梁、隧道、电厂和水厂狂轰滥炸。1940年1月5日,滇段重要咽喉小龙潭大桥被日机炸毁,铁路工人、附近村民立即投入抢修,抗日物资又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内地。
1940年9月12日,为阻止日寇从滇越铁路北犯云南腹地,接国民政府令,关麟征所部炸毁中越河口铁路大桥、拆除碧色寨至河口177千米米轨阻敌(1940年9月20日云南日报报道)。滇越铁路,一个庞大、完整的军事体系借助关隘、河流、桥梁和城镇全面铺开。
滇军在南溪河大峡谷防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区,早中期的滇越铁路被誉为“国之血脉”,中国军队与日寇沿铁路两翼形成的战略对峙,最终使滇东南防御战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成功战略收缩载入抗战史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英雄滇军,入越受降。
共和国之滇越铁路史记
1950年2月19日,被称为“大陆最后一战”的滇南战役胜利结束,共和国接管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权。
吕正操,辽宁海城人,中共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1957年参与组织、领导铁道兵修复滇越铁路碧色寨至河口177千米线路,恢复国际联运后的滇越铁路成为中国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的重要战略通道。
滇越铁路之援越抗法。韦国清,广西东兰县人,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团长。奠边府战役打响后,滇越铁路滇段、个碧铁路将大批战役、后勤保障物资接驳公路,运输至红河州金平县边境囤积,再运往130千米外的越南莱州、奠边府。这次战役导致抗法战争以越方胜利告终。
滇越铁路之援越抗美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美机首轮轰炸就将越南北方安沛市区夷为一片废墟,这正是滇越铁路越段河内到老街的结合部。1965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签署“调高炮部队入越轮战”命令。
1965年4月17日,奉命组建中国后勤援越部队秘密出兵;云南文山方向“入越轮战”高炮部队沿滇段蒙自、开远、草坝一线集结;河口方向集结部队进入芷村站军列编组枢纽,文山、河口于5月18日至6月2日先后入越,抵达越段的安沛火车站和安沛铁路大桥协助防空作战。
1967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越南南方女英雄阮氏娇。1973年1月27日,美越在巴黎签署了结束战争恢复和谈的协定,援越抗美战争结束。
之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战略决策,中国河口成为国家一级口岸, 1996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两国恢复了滇越铁路国际联运。中越双方新建的南溪河铁路大桥、南溪河公路大桥成为“昆明-老街-河内-海防”经济走廊的重要连接点。
(本文整理自《滇越铁路影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