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骄傲我自豪 老兵胡家威48年前的一段记忆

    2018-03-29 22:37:59

15分,10分,5分,发射场区万籁俱静。

“脐带塔”上灯火通明,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如同白昼。一小时前还挂有很低云层的天空,此时也已悄然拉开云幕。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牵动”“开拍”“点火”“起飞”……

1970年42421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此时,距发射点两公里外,站着一位激动的年轻人,他来自两千多公里之外的云南镇雄。眼见卫星成功升空,他跟着欢呼的人群跳了起来。

尽管48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初亲眼见证的震憾一幕,胡家威仍激动不已。

 


努力 16岁才读小学一年级

1939年,胡家威出生于云南镇雄。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县属坡头镇德隆村,是有名的“鸡鸣三省”之地。

胡家威从小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长大。家里有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三。从七八岁起,他就跟着大人干农活,割草、放牛、犁地,样样都做。

每当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他就十分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开开心心地上学。

直到16岁,胡家威的读书愿望才达成。跟着同村小伙伴到村小学上小学一年级,他是班里最大的学生。

唐代颜真卿在《劝学》里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表明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胡家威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岁数比同学们大,但他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老师见他懂事认真,安排他当班长,管好班上同学。

因为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虽然上学读书,但是,该做的农活还得做。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得起床割草,喂家里的牛马。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急急忙忙往家里跑,割草、放牛。

小学四年级时,他已有20岁了,想到年纪大了考初中会受到影响,就产生了外出发展的想法。

胡家威想去当兵,却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称他走了,家里就少了劳动力。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瞒着母亲偷偷去报了名。

195810月的一天下午,还没有放学时,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他立即到县里报道,第二天一大早做当兵体检。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电话,县里上午发出这个通知,全靠人带口信到学校。县里通知区里,区里再通知到学校,已下午540分左右。

连同他一起到县里参加当兵体检的,全校共有三人。除他之外,一位是年轻的代课老师,一位是同年级其他班的一位同学,小他几岁。

此时,太阳要落山了,到县城还有16公里的山路。他来不及回家,就叫一位同学把书包帮他带回家。他与两位参军伙伴一道,紧急赶往县城。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步行,三人赶到县城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天已经全黑了。

三人在街上闲逛时,看到街上有一家相馆,不知谁提议拍一张合影照片,立即得到其他人的响应。

三人走进相馆,随着快门按下的一瞬间,三张带着青春气息的面孔永远定格在一张照片上。这是胡家威第一次照相,也是他与两位伙伴的唯一一次合影。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们。”提起当年照相的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透露出几分怀念的神情。

这张属于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他离开县城时,都没有洗出来。最后还是家里人到县城,帮他取回家。遗憾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丢失了。

第二天上午当兵体检,三人都顺利通过。部队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他们下午换好衣服,隔天就直接离开县城上昆明。

 

欣喜 看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铁塔

胡家威到部队后,成为一位汽车兵。

第三年,他光荣入党,不久被提升少尉。因为他的突出表现, 1964年,他被提为汽车教练。

也就在这一年,全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41016日下午259分,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重要意义,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升了自己的国际斗争地位与实力。

就在他为祖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事件感到欣喜时,没想到,两年后的1966年,他被调到新疆原子弹基地工作。

胡家威在现场看到原子弹爆炸过后的铁塔残骸。这个高塔竖立在大戈壁上,成了罗布泊一幅独特的风景,除了它,四周几百里都是一色的沙漠,铁塔如同伫立在万里荒漠的一位巨人。

他在新疆原子弹基地工作了两年多。

 

激动  全程目睹重要历史时刻

1969年,他被调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截至2016101日,中国发射了约280颗人造卫星,其中82颗在酒泉发射。

一年后,胡家威荣幸地见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197041日,在中国西部茫茫戈壁滩上的一条单行轨道上,正不紧不慢行驶着一列军用火车。在这趟专列上,装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当天,列车即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场待命。

48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第一次总检查,“东方红一号”卫星与火箭对接,呈水平状态。14日,运载火箭的第二、三级总检查测试也顺利完成。

至此,卫星在技术场地的工作全部完成。

424日这天,发射场区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上午,科技人员给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加注了推进剂,紧接着,卫星与火箭进入发射前的8小时准备工作程序。

就在当天,一大早,胡家威就与战友们爬上五楼的楼顶,等待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到来。他站立的位置距发射现场只有两公里。

楼顶上挤满了人,面对能亲眼见证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每个人都显得很兴奋。

“听说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们能亲眼看到这辉煌的一幕,真是三生有幸,以后回家跟村里的人讲起来,就有故事可聊了。”

“什么时候开始发射?”胡家威一边与战友们交头接耳,一边慢慢等着。

事后胡家威了解到,当天下午1550分,周恩来打电话告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好各项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一个白天过去了,胡家威与战友们的等待心情更加迫切。

晚上21时许,当发射指挥员下达“发射前30分钟准备”指令后,发射架下和场坪上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至指定疏散地点。

2135分,酒泉卫星发射场操作员有力按下了点火开关,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猛然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四五百米远。

伴随着隆隆轰鸣声,胡家威亲眼看见,“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的托举下,慢慢离开发射架,像被一位巨人轻轻提着徐徐远离地面,其尾部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强大的气势似乎要把戈壁滩也要掀个筋斗。

片刻后,火箭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在人们的注目下,直直插入九天。

见到这震憾的一幕,胡家威与战友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48年过去了,但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的那一幕,永远留在胡家威的记忆深处,成为他心中永远的自豪。

每当他回想起那天的激动场景,去翻开那段难忘的岁月,去触摸那段记忆深处停留了数十年的人与事,依然激动。

1971年,胡家威回到云南工作,一直到1989年退休。期间,1985年,他到甘肃开一个会,专程来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只是,以前熟悉的老面孔都不见了。他站在地势平坦,人烟稀少的基地现场,轻柔的风从耳边吹过,物是人非,徒留一地感慨。

如今,已到杖朝之年的胡家威精神依然很好。对于他来说,一生的军旅生涯,有过许多传奇故事。随着年龄增大,他的许多记忆都变得模糊了,唯有亲眼看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细节,一如昨天清晰。□ 陈 杰 徐正卫 付 凯(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8年3月30日第1134期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