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市公安机关五年实现三大跨越

    2014-09-16 10:32:46

人民公安报记者  杨树华
        通讯员  李应雄  李 华

        7月20日,普洱市公安机关多警通力协作,经过近12小时的奋战,在孟连县勐马镇成功处置一起暴力劫持人质案,解救人质1名,击毙犯罪嫌疑人1名,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
        在处置“7·20”暴力劫持人质案中,面对凶残的犯罪嫌疑人,普洱市公安机关各部门参战公安民警、边防、武警、消防官兵按照“确保人质安全、坚决不能出境”的处置原则,始终把确保人质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既成功解救了人质,又未造成事态恶化升级和参战人员受伤。
        “7·20”暴力劫持人质案的成功处置,充分印证了普洱公安队伍及武警部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赢硬仗的英勇之师、钢铁之师。

 

5年实现“三大跨越”
        五年来,普洱市公安机关抓稳定、谋发展、建机制、强措施、破难题、闯新路,紧紧围绕“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治安秩序、锻造优秀的公安队伍”的思路,经历了“破解难题抓稳定、追赶超越谋发展、主动警务促跨越”三个发展历程。推动公安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反复整治向源头治理转变、从大规模排查破案向预警制导精准打击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呈现出基层实力显著增强、基础建设全面加强、业务工作连上台阶、管理体制更加顺畅、警务效能明显提升、执法执勤不断规范、队伍形象日益改观的新面貌。
        对此,普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从“7·19”孟连事件发生后,普洱未发生过重大恶性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影响边境稳定事件。
  
破解难题抓稳定
        孟连“7·19”事件发生后,普洱市公安机关痛定思痛,深刻总结“7·19”事件的惨痛教训,狠抓民警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教育,组织公安民警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把群众当亲人、维护群众利益,用真心、真情排民忧、解民困、化民怨,形成了“孟连群众工作经验。”2011年10月,全国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普洱召开,“孟连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年来,普洱市公安机关在“孟连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四五”工作机制,成功处置了原思茅交运集团职工聚集上访、江城曲水涉胶事件及景谷边江片区、墨江金矿、思茅菜园新村、澜沧糯扎渡电站等多起群体性事件。
        究其原因,这是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推出了三心三意”工作法,“三个110工程”,爱民、亲民、为民“三民警务”活动,“少数民族头人”工作法等一系列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好经验,好做法。

        2011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排查各类社会矛盾9057起,成功化解7894起。由于矛盾排查化解和预警及时,有效阻止了一大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追赶超越谋发展
        2012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等领导深入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指挥中心、南屏派出所视察工作。对基层所队的硬件建设与业务工作、派出所正规化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孟建柱感慨地说:“云南省的公安派出所都能像南屏派出所一样的话,就很不错了。”并对陪同视察的黄明副部长说,思茅公安分局所属8个派出所有5个一级派出所、3个二级派出所,在全国县级公安机关中是少有的。
        近年来,普洱市公安局党委将基层所队正规化建设列为全市公安工作的重点,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强力推动各项公安执法、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普洱公安基层更强化、基础更扎实、打击更精确、管理更精细、服务更到位、执法更规范的目标。
        目前, 全市有109个派出所完成了等级达标,有78%以上的公安派出所达到精品化、规模化、规范化,有的迈进了全省先进行列。
        为切实打造和谐边境,普洱市公安局结合边境治安实际,坚持把驾驭社会治安作为公安工作的考量标准,以平安普洱建设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统筹推进“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建设。
        建立了由政府为主导,综治部门和群防群治力量为主体,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五个网络三个体系。”“五个网络”即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治安防控网络;二是构建城镇报警监控防控网络;三是构建重点单位、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四是构建以社区群防群治为主的防控网络;五是构建以民警为主的重点复杂场所治安防控网络。“三个体系”即一是完善边境防控体系;二是建立边际乡村治安协作联防体系;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
        针对全市面临刑事案件高发、破案难度加大、刑侦警力不足的严峻形势,2012年2月,市局党委明确推出“打击刑事犯罪联动互补机制”,把实现跨越发展目标从书面上落实到行动中。
        2012年,市公安局打击刑事犯罪联动领导小组组建,并出台了《普洱市公安局整合资源快速反应精确打击刑事犯罪联动工作机制》。联动办的成立,打破了破案攻坚中刑侦部门孤军作战的格局,建立了刑侦、网安、治安、交巡警、巡特警、派出所等多警种联合作战的快速处警机制,强化了各个办案环节全方位、深层次的协作配合。变打击犯罪的“巴掌效应”为“拳头效应”,实现了警务机制由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的转变。
        “合成打击”不仅在侦破一般刑事案件上成效显著,也成为普洱公安命案侦破的又一个“杀手锏”。2013年以来,全市共发命案37起,破35起,综合破案率为97.3%。

 

主动警务促跨越
        “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这是公安机关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普洱市公安局确立了“固本强基,后发赶超”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提升公安民警履职能力,打造了一支在风险考验面前不迷失、不动摇,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在危急关头靠得住、过得硬的公安队伍。
        2010年5月,市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先后投入3500万元资金,建成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培训的综合性训练基地。特警支队进驻训练基地合署办公,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从2011年开始,市局从各县(区)抽调20名民警组成反恐处突实战集训队,进驻基地封闭训练一年。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模拟对抗演练、现场处置等训练,着力提升队伍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突等实战能力,形成了一支反恐处突常备力量,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技能强的兼职警官队伍。同时,依托训练基地开展执法现场搬进课堂、教学课堂搬到执法现场的专业训练,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民警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特别是结合基层需要和培训民警实际,在基地设置了网络教室、心理服务场所等训练环境,采取远程辅导、情景模拟、研讨互动等多种形式,拓展训练范围、增强训练针对性。
        “加强边境毒情调研、把握毒情变化,适时调整禁毒战略、创新缉毒战法、探索禁吸戒毒举措,已成普洱市公安局党委禁毒工作的常态要求。”普洱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最大限度地堵截毒品内流,减少毒品危害,全市禁毒部门采取固定与流动、定时与不定时、公开与隐秘相结合、主要干线与支线、便道相结合的查缉方式,对边境通道和重要交通干线实行纵横交叉、水陆空邮相结合的多层布网、多线设卡、多点查缉工作,全辖区、全方位、多通道查缉堵截毒品。
        驻守昆曼大通道咽喉部位的墨江县公安局警务站,是云南省禁毒的第六道防线,也是普洱市禁毒的最后一道防线。自2005年组建上岗以来,共查获各类毒品刑事案件1400起,缴获各类毒品1724千克,抓获犯罪嫌疑人1534名,缴获手枪10支、子弹565发。
        多年来,为提升缉毒精准打击能力,全市公安禁毒部门积极探索创建了“跨境侦控、主动进攻打击毒品犯罪”工作模式,2012年成功侦破了公安部目标案件,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十大缉毒精品案件之一;同年,侦破特大跨国贩毒案件中一案缴获毒品439.2公斤,创历史新高,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