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创新公安警务改革

    2014-09-16 11:25:35

        近年来,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各类发案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扭转被动局面,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在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合自身警力和社会资源,构建起严密的城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降低了各类发案,激发了民警活力,赢得了群众满意。

 

抓住重点,积极探索,寻找破解城区治安防控出路
        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境,区域优势的开发和人、物往来的加速,推动了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2013年,全州发案总量高达1.5万余起,涉及民生的抢劫、抢夺及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类案件比例剧高不下,超过刑事案件总量的90%。
        昆明“3·01”暴恐事件发生后,占据特殊地理环境、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西双版纳更是面临巨大风险隐患和前所未有的反恐维稳压力。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积极破解治安防控薄弱难题,着力解决反映的突出问题。我带领州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以普通民警的身份参与景洪城区派出所工作。通过同吃、同住、同工作“跟班作业”,调研分析出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城区警力有限,街面管控力度弱,见警率、管事率和控制率不强,管理方法、工作措施跟不上形势需要。近3年来,景洪市公安局城区派出所共有41名民警调整离开工作岗位(占城区警力的28.8%),其中12名民警直接调离了公安队伍。
        如何适应形势变化,避免恶性循环,找到“解放”派出所、“减负”基层民警,提高城区管控力、群众满意度的出路,成为西双版纳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资源,瘦身机关,警力下沉增强城区公安力量
        “牛鼻子”在哪,绳子就该往哪拴。州公安局党委清醒认识到,景洪城区是降低发案、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城区稳、则景洪稳,景洪稳、则全州稳。而改变景洪城区现状,人员、装备是“硬件”,警务模式、制度机制是“软件”。
        为了解决景洪城区警力不足的问题,州公安局启动上层设计,自上而下盘活现有警力。
        一是改变考核机制,减轻考核负担。改变原有的州局依照省厅考核方案制定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考核指标的做法,大幅度缩减业务工作考核任务,保留队伍违法违纪和公众安全感、人民满意度测评考核项目,各业务口不再单独对下考核。通过改变“考核”指挥棒,纠正基层工作导向,减轻民警考核负担。
        二是瘦身机关,挤出警力下沉。整合州、市公安机关对口部门业务,精简机关部门事务,将机关民警转变为基层民警,把机关部门55岁以下男民警、50岁以下女民警全部纳入下沉警力范围。
        三是下放办案权限,提高破案效率。由于州级民警办案只能通过本部门领导审批,县、市派出所无权审批,使得州级下沉警力无法主办案件,降低了办案效能。为此,州公安局将刑侦、禁毒等下沉民警的警综办案权限由州级调整到派出所,由派出所所长直接审批,提高了下沉民警办案积极性。
        四是发挥警种优势,建立捆绑制度。建立刑侦、禁毒专业捆绑和对口指导包干制度,将州公安局刑侦、禁毒部门下沉警力按照警种对口下沉到案件侦破、禁毒打防任务较重的城区派出所,开展刑事案件侦破和禁毒打零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突出重点,科学布警,有效提升快速打击处置能力
        从制约处警效率的因素入手,积极推行适应动态治安特点的动态警务。
        一是调整勤务机制,突出实战功能。以强化派出所综合实战能力为重点,针对夜间案件多发的实际,打破城区派出所机关化工作模式和8小时常规作息制度,采取四班三运转,制定了倒班制、夜班制、弹性工作制三种勤务模式,使警力向案件多发的时段、路段和部位延伸,城区一线实战警力与改革前相比提高了71%。
        二是做强指挥中心,提高指挥效率。抽调精干警力充实指挥中心,安排局领导轮流带班指挥,加强接警民警业务能力培训,要求接警民警熟知城区位置、熟悉警力分布、熟练警情处置。使110接警后,指挥中心视警情现场调度,真正达到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扁平化高效指挥。
        三是科学置警布点,实现快速处警。按照“一线布警、合理调配、灵活机动、有效覆盖”的原则,屯警街面,以城区出入口、交通要道和案件多发地段为重点,对周边区域和路段开展24小时巡逻防范。在形成严密的治安堵控网络的同时,构建起点线结合、整体作战的“1、3、5”分钟警情快速处置机制。
        四是结合工作实际,鼓励自选动作。针对城区不同区域治安防范重点,鼓励和引导各派出所借助下沉警力,因策施治、量身定做勤务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主动出击,群防群治,切实提高社会管理防范能力
        从技防、物防、人防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三防一体”安全防范机制。
        一是加强技防建设,科技引领警务。积极推动平安景洪“天网”工程项目,全城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自“天网”工程建设以来,景洪市通过科技手段已为1000余起案事件提供了视频监控录像,为140余起“两抢一盗”案件的侦破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收缴被盗摩托车114辆,挽回群众经济损失50余万元。
        二是开展物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在出入城区路口设置查缉点,加强对过往可疑人员、车辆的盘查;在学校、超市、车站等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外围增设固体路障、减速标识,提高公共区域安全防范能力;针对景洪城区刑事案件以摩托车盗窃为主的实际,切实规范了街面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停车秩序,降低了车辆盗窃率。
        三是强化社区警务,开展群防群治。借助警力下沉的契机,把社区民警从日常的值班备勤中置换出来,确保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沉到社区,开展人口管理、情报收集、治安防范、安全检查、法制宣传、重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成效初显,以点带面,全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景洪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革3个月以来,基层警力得以盘活,基础工作更加夯实,州、市机关民警基本功逐渐扎实,实现1降1升1提高1融洽。5至7月,景洪市公安局共接各类违法犯罪案件报警2530起,环比下降18.6%,同比下降13.1%。
        通过警力下沉,缺乏实战经验的机关民警深入基层后,在新岗位上实现了工作转型,在服务群众中找到了工作乐趣,实现了个人价值,警务实战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由过去的怕下沉转变为愿下沉,许多民警甚至主动申请,希望到基层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
        通过警务改革,街面警力多了,民警“露脸”多了,群众求助方便了,安全感和满意度也提高了。群众也从中看到了公安民警的苦与累,对公安工作给予充分认可和理解,不仅积极配合民警执法,提供破案线索,还主动为执勤民警免费送水送饭,旅游城市的警民关系更加融洽。
        鉴于警务改革在景洪城区的成功实践,目前,州、市公安局正逐步总结完善改革工作,借鉴景洪城区改革模式,启动勐海县、勐腊县城区警务改革,形成覆盖全州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