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 酒风 酒量及其他
2014-09-23 14:51:38
开远市公安局 童建帮
中国人喜欢置办酒席,置办酒席的理由也有很多。出征壮行、接风洗尘、乔迁晋升、结婚生子、会议招待、往来应酬都是要置办酒席的。于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种生活,因而酒席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中国的酒席不仅色、香、味俱佳,还常常伴着诗、剑、权的影子。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关羽温酒斩华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各色人等在觥筹交错之间,百态尽显,人品尽现。
在平凡人眼里,没有行酒令、劝酒声或祝酒歌的酒席,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顿敷衍了事的酒饭而已。其实,酒场与战场无二。虽没有弥漫的硝烟、纷飞的弹片,但酒席上显示出的、暗藏着的、捉摸不定的东西,远比真枪实弹的战场惊险得多。酒席既能让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握手言和,也能让誓同生死的人反目成仇。有时,酒席上的山盟海誓,比孩童之间“过家家”的游戏还要可笑;有时,酒席上的胡言乱语,比谈判桌上签署的协议更为靠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如若在鸿门宴上大开杀戒,就不会再有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尘飞扬,安得猛士兮归故乡”的得意吟唱,中国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排序就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天下酒席也并非只是大人物嗟叹失误、炫耀成功的“笔墨纸砚”,它还承载着更多民间的婚丧嫁娶、政坛的虚与委蛇、商界的锱铢必较。
说到酒风,想到人品。人品与酒风本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若要刻意从酒风看人品,那就极易让人想起酒席上常说的那句话“酒风就是作风”。
此话虽无理论依据,却是实践妙谈。酒席上,狼吞虎咽菜肴者,当属贪小之徒;细斟慢饮者,多为叵测之流;大碗饮酒者,则是性情中人。倘若有时间对此定论进行静心思考、耐心品味的话,就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和意外的收获。
赴席者的酒风,决定着酒席的品位。对酒风优劣的认定,一般人仅仅将之停留在某人“喝酒干脆、利落”的层面上,而真正检验酒风好坏的标准,则应是自己会喝而不强人所难。
兴之所至时,酒席上常会出现说学逗唱者,也有起先不喝酒、中间少喝酒或海量限喝酒的起哄者。而那些暗中唆使或公开发动对某某进行“轮番轰炸”的人,其目的则仅限于想让其出点“洋相”而已。与这些单纯为图个热闹而甘愿失却酒风的人相比,那些在亲友面前拒喝、在同事面前少喝、在领导面前猛喝的人,就很值得大家警惕了。
“酒瓶代表水平”这句话,曾一度为能喝善饮者贴上了“能力”、“品德”的标签。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因此获得升迁、进步的个案。于是,喜好钻营且有此专长者就抓住酒席间的一切机会向领导敬酒。而面对部属,多数领导也只能以礼贤下士的风度,予以回应。其实,在酒席上诚心向领导表示敬意者不乏其人,而那些内心深处布满“媚上”与“贪念”的敬酒者,则早已把敬酒当成了迎合领导、推销自己的最直接方式。
也有“酒风”不好的领导,部下前来敬酒时,端坐不动,甚至连举杯的姿势都呈敷衍之态。换位想来,部分领导“酒风”不好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或许这是多年为官的一贯作派;或许早已厌倦了这种事关党风、政风的“酒风”,只是为了讲和谐、顾大局才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政风在变,民风在变。丰盛的酒席渐少,披着中国传统文化外衣的“酒风”也必将随着世风的改变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