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涛: 用“三道门”创新拘留所管理

    2014-10-21 12:45:12

  张念炜

通讯员 高江成

今年820日,公安部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到昆明市拘留所视察指导工作,并深入民警执法区和被拘留人生活区进行视察,对拘留所“三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给予了高度评价。

昆明市拘留所近年来的喜人变化,离不开领头人郭涛。

 

敞开对内管理的“文明门”

有个中国老太太去国外给定居的儿子、媳妇看孩子。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孩子时婆媳间常发生一些小摩擦。后来,这位老太太一怒之下,暴打了媳妇一顿。媳妇选择报警,将老太太送进了监狱。不久,儿子去监狱看母亲,却看到母亲红光满面,说:“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还能吃到水果……”

这个故事,郭涛给很多人讲过。

1989年,郭涛参加工作后就在昆明市看守所工作,后来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16个年头。2012年,调至昆明市拘留所任所长至今。

刚到拘留所时,有几个问题摆在了郭涛面前:民警队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8岁;拘留所硬件条件较差,跟不上时代发展;对被拘留人管理办法单一,距离“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在全体民警会议上,郭涛又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

监管场所的管理理念,不仅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需求,还要与国际监管理念接轨,为此,我们首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点。拘留所每年的被拘留人总量平均在上万人。如果这些人在这里受到了感化、教育,那么他们出去后就能稳定一万个甚至数万个家庭,为社会和谐带来的稳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郭涛的这个故事,让所有的民警眼前一亮,所有的观点转变,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大家集思广益,一个个改变监管场所形象的创意和办法被碰撞出来,也从而敞开了对内管理的“文明门”……

实行人性化、开放式管理,被拘留人物品一律进行箱袋式真空包装;设置被拘留人超市、餐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技能培训室和创艺工作室;分冬、夏两季新定制500套识别服,采购500套被褥、500件棉衣、500床毛毯防寒保暖;保障被拘留人每天两小时室外活动;对重、特、慢性疾病、吸毒、“三非”被拘留审查人实行心电图监测和建档跟踪治疗,与云南同仁医院建立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推进文明管理。

 

敞开社会监督的“法治门”

老鼠在仓库里发现了主人设置的一个老鼠夹子,就跑去提醒公鸡,公鸡不以为然地说:“和我有啥关系!”老鼠又跑去告诉猪和牛,它们也认为老鼠夹子和它们没啥关系。后来,老鼠夹子夹住了一条毒蛇,主人在取蛇时被咬伤住进了医院。医生建议他要补养身体,于是主人将公鸡杀了。不久,亲戚朋友来看望他,主人就杀了猪来招待大家;等主人身体康复后,因看病欠下了饥荒,就把牛卖了还账……

这个小故事,也是郭涛经常和大家津津乐道的。

“在监管场所里,没有哪件事和大家无关,任何事都和大家有关。所以,监所安全需要每个人的用心和努力。”郭涛这样描述监所安全,监所安全像是一条由365天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铁链,哪一天的工作出了差错和纰漏,都会使这个链条中断。

在他的带动下,全所民警的思想慢慢被凝聚起来。拘留所还敞开了社会监督的“法治门”。每年坚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和律师来所视察指导,定期邀请学校、医院、社区、律师、家属和志愿者对被拘留人进行规劝教育,与昆明市精神病院和市政府救助站建立合作关系。

 

敞开维权投诉的“告状门”

“郭所,真想不到,我人生的第一杯咖啡居然是在拘留所里品尝到的。”“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本好书,也是在这里看到的。”“拘留所里的道德讲堂,让我第一次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人生……”

很多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在拘留所不断发生着。“刚到拘留所时,我还打滚耍赖地不想进来。但在拘留期间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我对监管场所的看法。”被拘留人王某感叹着。

在全力推进管理创新上,拘留所将拘留区划分为绿化、医务、膳食、活动及教务、法制教育、紧急疏散等7个功能区,新建1500平方米花园和300余平方米菜地,布置56块法制教育宣传展板、5幅民族重彩画、30余块名人语录、100余幅人文风土画框、180余盆盆景花卉装点拘区。

在阳光监所建设中,拘留所还敞开了维权投诉的“告状门”。拘留所设置固定电话、投诉举报箱,制作警民联系卡,改造亲友会见等候区,创新QQ视频会见方式,与云南宣和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机制,每月安排律师来所讲解法律法规,保障被拘留人维权投诉权益。

通过强化教育矫治工作,2012年解拘出所再入所(看守所)人员占3.9%2013年下降到1.9%,今年以来降至0.38%。这,就是郭涛敞开监管场所“三道门”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