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出成效

    2014-11-11 11:42:50

通讯员 李应雄  

近年来,普洱市综治委、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平安普洱”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全市推行以“五个网络”、“三个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通过建立机制、完善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党政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型、网格化治安防控格局,建设成果不断显现,全市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创新篇:

严密“五个网络” 抓实“三个体系”

20095月,普洱市综治委、市公安局针对严峻复杂的边疆社会治安形势和治安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合普洱市实际的治安防控“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思路。

严密“五个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治安防控网络。二是构建县城(镇)报警监控防控网络。三是构建以保安为主的重点单位、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四是构建以社区群防群治为主的防控网络。五是构建以民警为主的复杂集市、场所治安防控网络。

抓实“三个体系”。一是完善边境防控体系。在边境一线建立“军管线、警管口、民管片”的联勤联防机制。二是建立边际乡村治安协作联防体系。在市、县、乡、村、组建边际地区治安协调联防组织,建立边际乡村协作机制、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边际治安协作联防机制、刑事案件侦破、追逃协作机制和毗邻地区乡镇派出所联络制度。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

 

建设篇:

党政推动 广泛发动 落实责任  

普洱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多次深入各县(区)基层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亲自督促重点项目建设的落实,积极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调动市、县(区)两级公安、文化、工商、卫生、城建等部门的积极性,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落实措施,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强力推进“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治安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综治经费按市级人均2元、县(区)人均3元的标准给予保障,并全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有效解决基层综治工作经费问题。市财政先后安排1025万元资金用于公安信息化和治安防控建设。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从财政划拨专款招聘了2170余名协警,辅助基层派出所开展治安防控工作,并由财政划拨资金购置了一大批业务车辆、警务装备用于治安巡逻防控工作。

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挖掘整合内外资源,充分调动基层组织、治安保卫、治安积极分子参与,有效整合治安、交警、消防、武警、派出所、民兵应急分队、辅警力量,采取车巡、人巡、警犬巡逻、便衣巡逻、武装巡逻、视频巡逻等方式,加大街面网格化联合联动巡防力度,实现巡防区与区之间、格与格之间警务无缝对接,有效遏制了街面违法犯罪。各级综治、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联动配合,形成行业场所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格局。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通过深入落实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积极推行“四联五包”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在城区实行人技联防、单位联防、社区联防、商铺联防;在农村建立由社区民警包村,村干部包组,村民小组长、妇女组长、党员等治安积极分子包户的联勤联防机制;在边境地区实行军、警、民联防联勤,积极组织民警、边防官兵、民兵加大边境一线管控和口岸、通道、便道、渡口等重点地段的巡逻防控和整治力度。

 

成效篇:

“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彰显成效

目前,普洱市共建成治安图像监控点1565个,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0035个,内部单位保卫组织已发展到11193366人;建成警务室114个,配备社区民警595名、协警613名。在乡(镇)、社区、村委会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153个,招聘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562人;建立调解室247个,配备调解员657名。在县(区)、乡(镇)、村组以及重点领域、行业场所和单位企业建立三级信息员450余名、治安信息员4300余名,信息员年均向公安机关上报各类信息3000余条。整合各警种力量和社会资源,建立了边境县城镇网格化防控机制,治安防控更加严密。

近年来,普洱市政法机关平均每年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达2500余起,年均化解达2100余起,化解率达85%,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一大批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的发生。2010年以来,全市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大幅度下降,未发生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mes Ne� mn�`�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ont-kerning:1px;mso-ansi-language:EN-US; 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400起,组织调处矛盾纠纷393起,有效避免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恶性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