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普洱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

    2014-11-18 10:39:32

构建普洱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

普洱市公安局 李应雄

来源:云南警方周刊


近年来,普洱市综治委、市公安局在全市推行以“五个网络”、“三个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全市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笔者进行专题调研,并结合普洱实际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五个网络三个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严密“五个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治安防控网络。二是构建县城(镇)报警监控防控网络。三是构建以保安为主的重点单位、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四是构建以社区群防群治为主的防控网络。五是构建以民警为主的复杂集市、场所治安防控网络。

抓实“三个体系”。一是完善边境防控体系。二是建立边际乡村治安协作联防体系。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  

(二)“五个网络三个体系”的经验做法。

一是党政重视抓落实,二是部门联动抓共建,三是多措并举抓保障。并充分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三)“五个网络三个体系”的建设成效。

治安防控实力显著增强。一是提升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基层实力,织密了情报网络,治安防控网络更加严密、维护稳定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打击犯罪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导侦水平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丰硕。

 

二、普洱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普洱市在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过程中,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认真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对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五个网络、三个体系”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没有从党委、政府的高度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此项工作,导致了在体制建设、经费保障和防控力量投入等方面,与总体目标任务存在一定差距。

(二)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和部门组织动员、宣传发动不到位,工作氛围不浓,存在上热下冷的问题;一些地方思路不清晰,制定的方案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没有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确,任务不具体,落实不到位。

(三)基础建设不到位,治安防控力量薄弱。一是基础建设仍存在差距。已建成使用的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存在布局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更新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一些地方城乡结合部特别是乡镇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治安复杂地段的监控系统安装率偏低,存在监控盲点、安全死角。二是防控力量不到位。一些地方没有较好协调落实基层治保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的待遇问题,导致组织功能弱化、人员流失,影响基层治保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一些重点单位保卫人员配备不到位、防范能力薄弱、安全防范意识差,影响了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建设。

(四)组织发动不到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内部潜力上方法不多,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工作措施,社会资源整合不足。

 

三、对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提升治安防范的社会化水平。按照职业化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有偿服务与义务巡逻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群众自防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使每个社区都有一支不瘫不散、稳定可靠的治安防控队伍;将各社区的楼幢划分为若干个组,实现户与组联系、组与社区联系、社区与派出所联系的户院联勤联防的治安防控体系,使人人成为治安员,形成全员抓治安、户户搞防控的浓厚氛围。

(二)增强专防专控能力,保持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强化动态防控。建立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视频监控系统为载体,以巡警为骨干,以治安联防队为辅助,以警务室、治安岗亭、治安卡口等为依托,堵、查、巡相结合的社会面动态防控网。 整合公安、武警、辅警等力量,加大街面网格化联合巡防力度,全力遏制街面违法犯罪。在边境地区构建“军管线、警管面、治保会管片、联防队管段、一线边民管点”的五级治安防控体系。

(三)健全矛盾调处机制,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市、县、乡、村、组五级调解网络。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主动深入矛盾纠纷多发、频发、易发的热点村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敏感部位、复杂场所,突出抓好企业改制、林权改革、绿色产业发展、土地征用补偿、城市改造、矿产资源、移民安置等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此外,还要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建立警务保障机制,加强重点人口管理,整合治安防控资源,充分发挥整体联动防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