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变化都那么真切

    2014-11-18 10:41:46

每一个变化都那么真切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的前世今生(之三)

  张念炜  通讯员 贾 

来源:云南警方周刊


从步行巡逻到骑单车办公,从骑摩托车到开巡逻车,从手写办公到电脑录入,从发动群众办案到同步录音录像系统,从简单的询问到现在的高科技办案中心……

70岁高龄的老民警卢发明讲起公安机关的点滴变化,异常感慨。

 

从纸质档案到无纸化办公

1970年到1975年,卢发明老人一直在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的北门街派出所(今翠湖派出所)做社区民警,1995年至2005年,在莲华派出所负责治安工作。

“先从生活方面说吧,在北门街派出所的时候,没有食堂,大家就在旁边的东方红糕点厂(现在的吉庆祥糕点厂)搭伙吃饭,每月伙食费也从37.5元的工资里出。不在所上的时候,到了饭点就在外面对付一下。”

卢发明扳着手指头,一样样给我们对比着五华公安机关半个世纪来的变迁——

“从办公条件上说,我们那时的派出所,一帮人吃住、办公都挤在一间房子里,办公条件差,连凳子都没个像样的,总是‘缺胳膊少腿’的,坐上去东倒西歪,要时刻小心摔倒。所有的户籍民警都是手写材料、纸质档案。到2005年我从莲华派出所退休时,派出所的户籍科才配备了一两台电脑。而现在,标准化的办公场所,人手一台电脑的办公设施,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办公区和住宿区分开,再也不用挤在一起办公了。”

 

从步行巡逻到警车防控

拎着一根5节电池的长手电、穿着雨靴、背着军用挎包进社区,是1970年时年轻的社区民警卢发明的工作写照。

“那时候,社区民警天天在社区里转悠,辖区的大事小情无不知晓。每天走路走得脚上都长了很厚的茧子。”说起当年步行巡逻的辛苦时,卢发明说,“那时候走路很快,和家人一起出去,几步就将家人撇在后面了,要走走停停家人才能追得上。每次出去,家人都埋怨我走得太快了。没办法啊,走路快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后来,卢发明攒钱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再进社区的时候就轻松多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北门街派出所才有了第一辆挎斗摩托车。

“有了第一辆摩托车的时候,大家甭提多高兴了,有事的时候抢着出去,就是为了骑骑摩托车,感觉太威风了。”卢老笑着说,但是,摩托车骑多了,也落了一身病。当时凡是开摩托车多的民警,都开出了一身的风湿病。

1995年,我调到莲花派出所的时候,所里不仅有了6辆微型面包车,还有了两辆桑塔纳轿车。再出警的时候,开着面包车出去,感觉比骑摩托车的时候享福多了。但是,面包车车速太慢了,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根本追不上歹徒的车辆,跟着跟着就跟丢了……心里真是着急啊!”

 

从简单审讯到办案中心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昆明流动人口很少,基层派出所辖区的流动人口更少。“当时经济不发达,除了访亲问友,大家都不出去,人口根本流动不起来。”

卢发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地人逐渐涌入昆明。到1995年的时候,莲华派出所户籍科每年就办理各种流动人口信息5万人次,成为除永昌派出所外第二大流动人口较多的派出所。2004年,五华区的流动人口就达到了65万;到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5万。

流动人口在带动昆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新课题。

“治安和刑事案件不断攀升,入室盗窃也从偷冰箱家电到专门偷盗金银首饰和贵重物品,再到现在的非法集资、经济犯罪、电信诈骗。小偷的‘胃口’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膨胀,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复杂化了。”

“为了预防犯罪、加大打击力度,五华分局的办案中心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在五华分局的办案中心,相关人员介绍了办案中心的设施。

在这里,实现了同步录音录像和证据固定,实现了无死角监控巡视;值班室还可以和审讯室实现对话和远程视频通话,专家可远程观看审讯过程,提出审讯意见;等候室实现了红外线消毒和自动地面清洗。个人信息、指纹、掌纹和DNA可迅速采集,并传入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