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中砥砺奋进 在创新中加速发展
2014-12-02 09:41:17
在灾难中砥砺奋进 在创新中加速发展
——记2014年的昭通市公安机关
通讯员 夏应友
2014年,昭通市公安机关以抗震救灾为首要任务,以反恐机制建设为核心,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大力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强力推动警务元素升级,主要指标实现“六升七降”,公安工作持续跨越发展,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绘就抗震救灾英雄史诗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面对国家一级响应、云南省19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市公安机关全警动员,第一时间传递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开展救援、第一时间投入保通,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
抢险救援期间,全市公安机关针对灾区人流车流剧增、道路滑坡频发、滚石不断的实际和异常繁重的保通任务,创新推出抢险救援快速反应、治安立体防控、交通管理联动保通、群众工作亲民为民“四位一体”新战法,共搜救被困人员1672人、搜寻遇难者遗体121具、抢救伤员1214人、转移安置群众3.7余万人,鉴定遇难者遗体161具、排查安全隐患184处,服务受灾群众1.77余万人次。灾区实现了“五个未发生”和“六个确保”的目标。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全市公安机关采取党委成员和部门警务“八包八保”、巡警特警流动武装巡防、情报信息日收集周研判及开展灾区社会治安严打整治、哄抬物价非法经营制假贩假专项整治等措施,全力为灾后恢复重建保驾护航。
抗震救灾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群体和模范个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公安英雄群体荣获全国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带领队伍连续奋战从废墟中救出多人的鲁甸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陈蓉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在地震来临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的鲁甸县公安局龙头山派出所原所长夏大猛被公安部追认为“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升级核心战斗力
昭通市公安机关以反恐机制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警务机制变革和警务模式转型,通过构筑防范控制保护网、合成打击整治拳头力量、升级警务元素固根基、引领警务保障提速等措施,深化警务资源和警务元素纵横拓展、深度整合,全面升级防范控制、打击整治、基层基础、警务保障新模式。
在构筑防范控制保护网上,升级指挥应急机制,探索建立警情分类处置、扁平指挥、点对点调度、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实现点对点扁平化指挥调度。加强巡特警力量建设,强力推进巡特警力量建设,全市巡特警总警力已达959名。构建5分钟武装打击圈,以昭阳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整合全市特警、巡警、派出所及武警、消防特勤力量,组建61个机动武装巡控作战单元,每个单元均配备作战车辆、冲锋枪、手枪、防暴枪、催泪弹等杀伤性和控制性武器,形成快速反应武装打击圈。构建10分钟环城封锁圈,调整岗亭卡哨设置,快速反应、快速查缉、快速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积极推进街面见警工程,强化巡特警、交警、派出所街面勤务联动联勤,增强街面见警率、管事率。构建社会化防控体系,强力推进保安队伍建设和内部单位保卫工作。全力推进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快速反应、应急处置、防范控制能力。
群教活动助力队伍建设
以作风建设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整治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构建队伍作风建设新常态、提升警务技能培训实战水平、推进执法执勤管理规范化、“正能量”积聚能力多元化,做到“两促进、两提高”。
在提升警务技能培训实战水平中,组织开展反恐防爆处突训练、警情处置演练、机动作战单元快速反应演练、枪支实弹射击训练、警械规范使用训练等专项训练活动。全市公安机关共开展各类实战培训35期,培训民警4000余人次。组织抽调民警参加各种执法专业知识、司晋督等培训30期,培训民警1200余人次。
同时,昭通公安机关强化公安宣传,积极推进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和警务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深度应用,拍摄警察微电影《小艾故事》、《寻亲记》、《20小时》,全市公安机关共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稿件5156篇(幅、条);市级媒体刊播2471篇(幅、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出台《昭通市公安机关表彰奖励工作管理规定》,健全完善典型发现渠道和培育机制,最大限度释放警营“正能量”。全市公安机关共有137个集体、604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其中昭通市公安局、鲁甸县公安局龙头山派出所、巧家县公安局包谷垴派出所荣获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威信县公安局扎西派出所民警肖吉芬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