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淀如金的岁月

    2014-12-16 14:19:56

沉淀如金的岁月

——昭通公安工作的前尘后事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3.11.26)

1956年夏天,一匹瘦马驮着一个腰上挂着驳壳枪、身穿便装的年轻人,从昭通市彝良县出发,前往红沙湾调查案情。他的背上,还背着草帽和蓑衣。出了县城,全是坎坷的山路,时而荆棘遮道,时而要下马步行。汗水湿透了年轻人的衣衫,瘦马的马鬃上汗水滴落,摔碎在马蹄下的石楞上。

这位年轻人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彝良县第五任公安局局长、年仅27岁的张开榜。那时候的彝良县公安局,只有一匹瘦马作为局长下乡办案的交通工具……

一甲子的岁月,如白驹过隙。

当年那位骑马下乡办案的公安局长,在38岁时就已英年早逝;驮着他到处办案的瘦马,也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个马鞍的铁架子,在红尘中辗转了半个多世纪而保留下来,静静地摆在昭通市公安局7楼顶层警察博物馆第二展室的入口处。

在成立警察博物馆的倡议人、马上就要退休的王跃强老人的带领下,我们穿梭在昭通市的大街小巷,拜访着一位位已近暮年的老公安人,回溯昭通公安工作的发展。这些老公安人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军队要有军魂,警营也要有警魂。昭通公安工作的警魂就是: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

 

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民警的火热情怀,遇到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于是,一个搭建承载公安精神的新平台,就这样诞生了。

健谈的王跃强老人给我们介绍了倡议建设警察博物馆的缘由。

3年前,昭通市地税局博物馆落成,朋友邀请王跃强去参观。那次的参观,给他触动很大:“既然地税局能成立博物馆,我们警察行业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警察博物馆呢?昭通公安工作经过了62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一旦建成警察博物馆,不但能为警营文化的发展搭建一个新载体,同时还能让年轻警察传承这些厚重的公安文化。”

 

一份建议  撞击出一个平台

在反复酝酿后,王跃强写出了倡议成立警察博物馆的建议和方案,递交到市公安局。

随后,这份方案转到局长王宇的案头。一小时后,王跃强接到了王宇的答复:“我们也有此想法,你的方案让我们的设想更具可操作性。”

201111月,昭通市公安局决定筹建昭通警察博物馆,成立筹建工作领导组,具体实施任务交给早已退居二线的老民警吕世平。同时,还聘请了吕世平的老伴——昭阳区博物馆原馆长、文博副研究员杨馨为业务指导,组织全市公安机关力量筹建昭通警察博物馆。

筹建期间,深入全市11个县区公安局、部分基层派出所、县志办、档案馆,收集、查阅了大量文物样品和历史资料。期间,共查阅了100余卷10万余字的历史资料。

 

800件藏品

再现昭通公安历史

特别是到县区收集实物期间,吕世平夫妻斩获了不少有价值的宝贝。

“有的公安局的库房里,到处堆满了东西,打开门就是堵得严严实实的物品。我们要找人一件件搬开,才能钻进去库房仔细寻找。大家长期蹲在仓库里面‘淘宝’,不嫌脏,不怕累,加班加点工作。在仓库的角落里,淘到了不少珍贵的公安文物。”

拂去岁月的尘埃,一件件代表着昭通公安工作发展变迁的物品,慢慢汇集起来。

随后,就是紧张地装修、布展……926日,进行了预展。1013日重阳节期间,邀请了60多名公安战线的老干部、老民警参观。看着这些代表着昭通公安前世今生的馆藏,很多老民警泪流满面。

 

以史为鉴  传承昭通公安精神

117日,昭通市公安局警察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陈列着各时期的通信器材、刑事技术器材、警察服装等100多个品种850件历史文物。这些散发着历史与时间光泽的“老古董”,在静静诉说着一代又一代昭通公安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保障社会稳定的感人故事。

说到建立警察博物馆的意义时,昭通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张鑫汉说,警察博物馆客观、真实地展现了昭通公安62年来的发展历程,弘扬了昭通公安的辉煌业绩和重大成就。以志为鉴,存史育人,能使广大公安民警了解和认识公安事业的发展沿革,继承和发扬人民警察的优良传统,增强全体民警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