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与轩为剿匪,守在洞口一年半
2014-12-16 14:36:10
杨与轩为剿匪,守在洞口一年半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3.12.3)
杨与轩,汉族,1933年4月出生,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改编为公安部队,1953年至1954年初,在第三武工队参加镇雄县的剿匪斗争。1958年转业到昭通市公安处工作至退休。图为五十年代杨与轩(右)与战友在剿匪时的照片。
60年前的峥嵘岁月
1951年,杨与轩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1952年,昭通警备区从现役部队中抽调人手组建武工队,35人的武工队分为3个班,杨与轩被分在一班。1953年元旦过后,武工队开赴镇雄围剿匪首朱德香。为了剿灭这股土匪,镇雄县聚集了4个武工队。
在反复搜山后,武工队没有发现那股土匪的踪迹。随后,武工队深入群众,逐渐了解到土匪家属在不断赶制大量的炒面,赶场买火石和打火机。这些迹象表明,这股土匪要做长期坚守的准备了。根据群众反映,武工队在倮倘坝落水洞发现了土匪的行踪。
据当地群众讲,落水洞里有瘴气,人要是进去中了毒即使出来也会大病一场,有的人进去就没有再出来过。还有的说,洞里还有大蟒,在洞边吃草的羊子会经常失踪……
为了剿灭这股土匪,武工队在落水洞驻扎下来,死死地守住洞口。
在守候了100天后,20多名武工队员分成两组,第一次进洞搜索。在山洞的深处,队员们发现了7个土匪,随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在黑暗的山洞里,在到处飞射,枪声在洞里震耳欲聋。
一个山洞走了12天
等第二组武工队员赶到,土匪已经逃跑了,但大家发现了地上有拖拽的血迹,估计有土匪被打伤了。但追踪下去,洞口越来越窄,大家的手电光已经很微弱了,带队的郝政委决定暂时退出山洞,继续守候。
从山洞出来,杨与轩才发现在洞内交火时,土匪的两次连续扫射,子弹划破了自己的帽子。“好险啊,子弹哪怕再低一公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说起当初的这个情景,杨与轩老人依然有些后怕。
第一次进洞后,上级要求武工队严守洞口,把土匪困死在洞里,饿死在洞里。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武工队员日夜守在洞口,只有一个漆黑的夜晚,哨兵听到了动静,于是发生了激烈的枪战。事后检查,洞口有血迹延伸到下面的河里。
在经过集体商议后,武工队决定第二次进洞去搜索土匪。这次搜洞,队员们用了12天的时间,在洞底发现了两堆土坟,坟上压着一顶旧毡帽和一根磨得光滑的手杖。
出洞后,队员们将毡帽和手杖拿给土匪家属辨认,确定了土匪的身份。
“在镇雄剿匪的一年里,武工队历经艰辛。在1956年,从落水洞逃跑的匪首朱德香等人,在威信县境内被消灭。这股土匪也给我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其中肖参谋和镇雄县公安局的李队长,就牺牲在这伙土匪的枪下。”
杨与轩老人的目光,慢慢从遥远的山顶收回,缓慢掠过窗外的树木,落在暖融融的客厅里。
“在解放初期,老一代公安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经受了生死考验。”
一生的执著奉献
参与警察博物馆成立的杨馨,是杨与轩老人的女儿。她给父亲递上一杯茶,让老人平静一下情绪。
说起建国初期公安人的艰辛,杨与轩感慨不已:“当时,昭通市公安局里有个马圈,养着几匹马,是预备应急的‘交通工具’。现在昭阳区交警二大队的办公地址,在那时候是个比较荒凉的溜马场。”
即使在1993年杨与轩退休时,昭通市公安局也才只有3辆车。
因为一生都奋斗在公安战线,杨与轩老人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人民警察,但是他从来不为子女开绿灯、走后门。很多年后,他的4名子女都没能走入警营,他为此遗憾,但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在警察博物馆的展出藏品中,也有很多个人捐赠的文物资料。杨与轩老人捐献了24件实物和57本珍贵书籍和日记。其中有一枚1954年2月17日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送给他的一枚纪念章。
这枚纪念章,伴随着老人走过了他最辉煌的一生,杨与轩老人非常珍惜。
如今,这枚纪念章就摆在警察博物馆的展室里,在无言地诉说着老一代公安人的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