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消防的百年“红门”【上篇】

    2014-12-16 14:38:38

昆明消防的百年“红门”【上篇】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3.12.10

19076月,清末云贵总督丁振铎从守城水军中抽调100名士兵,组建了昆明第一个消防队。

从昔日只有4具水龙、极其简陋的救火设施,到今天已拥有齐备的现代化灭火救援装备;从昔日的水军分散驻守在各处瞭望塔上观望火警,到今天广泛运用现代化指挥中心和信息化手段防控火灾,昆明消防已走过百余年风雨历程。

每一次火场,都是浴血厮杀的战场;每一次火情,都是披挂出征的战鼓。这支始终奋战在血与火中的英勇之师,一直用他们的铁骨柔情守护着春城的安宁祥和,演绎着昆明消防的百年沧桑巨变。

 

那些尘封的“红门”旧事

100年前,100位守城的水军组成了昆明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消防队。

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昆明经历了战争、疾病。但是,诸多灾难却仍然没有挡住城市发展的步伐。昆明消防在守护这座城市的同时,也与这座城市一起茁壮成长。

“从永乐大钟到高科技的无线报警中心;从原始的水龙到现代化的车辆装备;从‘宝善红门’到矗立的消防指挥中心;从半路出家的水军到‘火凤凰’突击队……”

在昆明遭遇了第一场寒流的肃杀中,在省中医院的推拿病房里,“红门”老兵洪利川在款款地给我们讲述着那些尘封的旧事。拂去岁月的尘埃,一幅幅历史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前身:粮道街的水军

19076月(清光绪三十三年),昆明东郊。古旧低矮的民居上,灰瓦残破,青苔密布。杂乱的民居间,是个不大的小市场,形形色色的清末昆明居民,在这里闲逛着……

“咔嚓”,随着一声快门的响动,107年前的这一幕,被定格成了历史。小市场的所有人,都随着这声“咔嚓”转过头来,他们看到了一个容貌奇异的法国人,手里拿着一台他们都不认识的相机。

100年后,这位法国人的后裔,将祖父在中国拍摄的一批照片底版送到了中国。在云南著名探险家金飞豹的奔波下,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很多老人从这些珍贵的照片中,找到了自己的长辈、自己儿时的影子。

“这张照片里有个人,身穿的就是当时水军的马甲,后背上还有‘水军’两个字。”一个激动的声音,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里响起:“这是昆明最早的关于消防兵的图片了。”

窗外是肃杀的寒流,病房里却是暖融融的。想起发现这张珍贵的照片时的情景,原云南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洪利川的脸上,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从那张昆明东郊小吃摊的照片上,能看到100年前反映消防兵前身的老照片,我确实太激动了。后来,经过多方奔波,这张照片终于回到了我们手里。”

——清朝年间,正值多事之秋,昆明城兵灾、火灾频发。咸丰年间(1857年),战火引燃昆明24家商铺,毁坏民房2000余间,元朝修建的忠爱坊付之一炬,令人扼腕。

“其实,早在明初,昆明已有专司救火的水军,百姓俗称水兵。这些水兵驻扎在城市中心、寺观等高处,观察城中的火警。当时,在所有的城门处都设有大水缸,可盛水300500斤。在明朝永乐年间,为了预报火警,还专门铸造了一口大钟,洪亮之声可传遍全城。”

洪利川描述的这口报火警用的永乐大钟,在钟声回响了100多年后,才结束了传播火警的历史使命。19493月,消防大队首次安装了一部可供报火警的自动电话,号码为4002。从此,城市救火电话代替了警钟之声,永乐大钟也退居金殿鸣凤山的钟楼内。

“虽然设立了水军和大钟,但昆明的兵灾引火仍防不胜防。同治三年(1864年),五华书院的百年古建筑连同珍藏的宝贵书籍,还是顷刻间灰飞烟灭。

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圆通寺里一片寂静,禅意缭绕。

一队人马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一旁诵经的老方丈,见证了云南通省警察总局的成立。设立在这里的警察总局,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外,还承担着报火警和组织灭火的任务。

两年后的1906年的6月,一个烈日当头的中午,60多岁的云贵总督丁振铎亲临演兵场,神情严肃。

对面的空地上,100名士兵整齐列队,他们刚从督标署所辖的守城水军中抽调过来,正式组建成昆明消防队。丁振铎认命中军副将为消防队队长,部队最早驻扎在粮道街(现在的景星街)。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支消防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组建的消防队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