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消防的百年“红门”【上篇】2
2014-12-16 14:39:42
昆明消防的百年“红门”【上篇】2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3.12.17)
发轫:抗日期间的消防兵
1916年,时任云南省警察厅厅长的唐继禹(唐继尧之弟)提出,欧美各国、日本及本国各省都十分重视消防,昆明市人烟稠密、商贾云集,相比之下,消防警察数量太少,消防器材亦不完备。因此,提议将消防队扩编至120人,编为3个分队。
1918年前后,昆明瘟疫横行,导致病员猛增,本就为数不多的医院人满为患。看到这种情况,时任警察厅厅长的朱德一声令下,将城南关帝庙扩建为警察医院,并将原消防队驻地改为医院,消防队全部转移到景星街五灵庙。次年,又由五灵庙迁至宝善街194号。
随后,朱德尽当时可能的条件,改善昆明消防队的驻防条件和消防设备。朱德任职期间,昆明无重大火灾记录,实属难能可贵。
“昆明消防部队及其机关在宝善街驻守了83年,直至2005年8月,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才搬迁至北市区。”说起朱德与昆明消防的渊源,洪利川如数家珍。
抗战爆发后,昆明既是大后方,也是大反攻的前沿。炮声、哭声、呼声,到处是一片混乱;火光、坍塌、瓦砾,一片废墟……这是1940年前后昆明人生存的现状,也是消防队员们在其中不断抗争的昆明城。
1938年的一天,炮火轰鸣时断时续,刚刚离别妻儿的岳义成,走马上任昆明市消防大队大队长。他深知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扑救火灾,加强爆破灭火和攀登高层楼灭火的需要,岳义成在大队部内设爆破班和攀登班。为了避免空袭火灾延烧商店和民房,消防队还在各街铺面加筑封火墙,开辟防火巷。至1939年6月,共筑封火墙1320堵、防火巷36处、消防水池29个。
1941年1月,昆明市中心。突然,警报骤响, 21架飞机排成两列俯冲下来,露出机身上大大的日本军旗。前面的4架飞机投下了多枚炸弹,其余的敌机分批反复轰炸这片区域。一时间,轰炸引起的大火烧死平民10多人,到处是残砖断瓦,火势汹涌。消防大队接到警报,不顾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在队长岳义成指挥下,一面抢救居民生命财产,一面灭火控制火势。无奈,风势陡转,百余间房屋难逃厄运。尽管如此,由于消防队员的努力,附近的几大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事后,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特地奖励了消防大队国币数万元。
在太平洋的炮火越燃越烈的时候,昆明防空消防队正式成立,除了官方的救火组织外,民间的义务消防队也纷纷成立。
中期:“宝善红门”的来历
1966年3月末的一天,昆明的天气陡然转冷,行人无不瑟瑟发抖,家家户户无不相互依偎,坐在火炉旁取暖。
夜晚,位于武成路的“三一圣堂”炉火正旺。睡觉前看会书,已成了孙牧师的习惯。谁料,一阵倦意袭来,手中的书滑落在火盆里,顿时蹿出了火苗,热浪惊醒了打盹的牧师。他一把将书从火盆里拿出来,但火星溅出,引燃了地板上的书报。顷刻间,整间屋子被大火包围了。
此时,教堂周围的居民抓紧报警。3分钟后,消防队员赶到现场,但高大雄伟的哥特式建筑只剩下一个黑洞洞的骨架,摇摇欲坠。消防队员从瓦砾中拽出几具被烧焦的尸体。
“我们应该再快一点,他们相拥在一起,母亲为身体为孩子抵挡着大火……”刚入伍的一个小战士泣不成声地说。“别哭,我们已经尽力了。”队长拍着小战士的肩膀安慰着。
这场惊心动魄的火灾,是当时发生的重大火灾之一。从抗战结束至上世纪60年代,15年间里,由于昆明市消防大队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特大火灾很少发生。由于昆明消防大队驻守在宝善街,昆明市民便将消防大队驻地称为“宝善红门”。
洪利川说:“现在,昆明公安消防支队盘龙一中队仍驻守在宝善街。红门洞开,战车待命,随时准备出动,处置任何火情与险情。他们将用自己的行动与风范,不负‘宝善红门’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