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的红门情结(中篇)
2014-12-16 14:42:13
祖孙三代的红门情结(中篇)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3.12.24)
云南第一代公安消防兵
1952年,年仅19岁的洪世勋正式加入公安队伍,1975年任大理州公安处消防科副科长,成为消防战线上的普通一员。 “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1965年国家正式招募现役消防兵。1977年,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劳改科去公安部民警干校学习消防专业,回来就到了大理州公安处消防科,成为云南第一代公安消防兵。”说起父亲,洪利川眼里充满了眷恋和追思。
“当时,省公安厅设有消防处,在下面州市公安局设有消防科,每个消防科里也就两三个人。再到了基层,就没有专门的消防科室了。基层的消防工作,全靠公安局和派出所来承担。”
洪利川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消防队,还在使用着解放牌的消防车,水罐储水量只有3.5吨,扬程也赶不上现在的消防车。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更新,才拥有了很多新型的消防车。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讲述的最大的一起火灾是滇西纺织印染厂的一起火灾。
那次的火灾,是80年代初最大的一起火灾,不但灭火时间长,而且经济损失巨大,损失达70余万元。也就在那次的救火中,洪世勋不慎跌进水沟里,腰部受伤。
在他的一生中,为了指挥救火,曾多次受伤。“但是,他还是带伤参与各种灭火行动。为了勘查火灾现场,父亲和同事经常要跋山涉水到大山中,每次来回都要两三天时间。”
祖孙三代的红门情结
“我14岁参加工作,16岁参军,远离家乡,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作为长子,孝敬他老人家的时间就更少了。对父亲,我始终有种歉疚感。”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洪利川制作了一本纪念图册《洪炉世勋》,以此来纪念父亲献身消防事业光辉而又平凡的一生。
“我从小就是在公安局大院里长大的,对消防工作有着浓厚的情结。所以,参加工作后,也到了消防部队。这一干,就是近30年啊!”
2009年,洪利川的大女儿洪虹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消防部队。一家三代的红门情结,在消防部队传为美谈。
在洪利川的印象里,“5·12”汶川抗震救灾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
地震发生后,与四川山连山、江连江的云南,责无旁贷地走到了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5月13日中午,云南消防部队赴四川灾区突击队整装待发。第一支突击队的指挥长,就是云南消防总队的副总队长洪利川大校。当时,他的爱人正因病住院治疗。洪利川只说了两句话:“我走了!你保重!”爱人没有回答,在电话里轻轻啜泣着。
蜀道难,入蜀之道亦难。当突击队夜晚行军至水富县时,大雾弥漫,道路难行。为了快速到达灾区,洪利川下令:下车,用人当路标!说完,他第一个跳下车,站在了路边。首长就是标杆,一时间,几十名突击队员全部下车,排成人墙,车灯照在救援服的反光条上,指引着车队缓慢通过。
为了抢时间,一路上突击队员一块压缩饼干、一瓶矿泉水地坚持着。在跋涉了20个小时、行程1200公里后,突击队出现在了都江堰市的街头。他们是救援都江堰市灾区的第一支携带了足够的重装备、搜救犬的外省市消防增援队伍……
收藏了500台经典消防车模
儿时的耳濡目染,让洪利川很早就对和自己一块“出生入死”的红色消防战车有更浓厚、更特殊的“战友”感情。
他把对消防车的特殊感情移植到了收集消防车模的活动上。如今,他已收藏到各种消防车模型500余具。藏品中不仅有我国最早的解放牌系列的消防车模型,也有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曾在美国“9·11”事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美国富兰克林和TWH等系列品牌的车型。这些藏品身上,演绎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记录了我国乃至全世界消防车装备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