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神庙走出的消防老兵(下篇)
2014-12-16 14:47:26
从火神庙走出的消防老兵(下篇)
记者 张念炜 蔡凤英
(警方周刊2014.1.21)
“当时,原昆明市公安局消防大队的一百六七十号人,就驻扎在宝善街的194号的火神庙里办公和生活。”白发苍苍的消防老兵王彬感慨:“我们就是从火神庙里走出来的消防老兵啊!”
如今的宝善街,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火神庙了。但那座摇摇欲坠的火神庙,却深深烙印在了老一代消防队员和老昆明市民的脑海里……
难忘的黄金岁月
一栋古旧的房子,容纳了百年的如烟旧事,见证了昆明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座古旧的老房屋,就隐藏在距离繁华的西昌路30米的楼群缝隙里。四周的高楼,已将这座“垂暮”的老房屋包围起来。不久,这座老房屋也面临着被拆掉的危险。
“这座房屋的历史,现在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但是,在昆明市消防一中队成立之初,就是这座老房子,成为官兵遮风避雨的庇护所,陪伴着我们走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一个同样沧桑的声音,充满了对这栋老房子的无限眷恋。
王彬是消防一中队第五任指导员,岁月的年轮在这位68岁的老人脸上留满了印记。在他的印象里,火神庙的老房子和西昌路的老房子,都是他们当初的营房,记忆犹新。
“在火神庙和这栋老房子里做营房的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一到晚上,到处是壁虎、老鼠和虫子在屋里游荡。虫子在墙缝里‘唧唧’叫、蚊子在屋子里‘嗡嗡’飞、老鼠饿得‘咔嚓咔嚓’啃屋里的木板,别提有多热闹了……”
回想起数十年前的那段时光,笑意在老人满脸如菊的皱纹里一点点融化开来。
50年前,年仅18岁的王彬成为昆明较早的消防兵,每月津贴只有6元钱。每人每月17元的餐补,在当时的警种里已经算是较高的了,但对于年轻力壮、每天都要不停训练和出警的王彬他们来说,还是感觉有时吃不饱。
“每月的6元津贴中,除了要买肥皂、牙膏等必需的生活用品外,还要有一部分用来填肚子。”王彬掰着伤残的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那时候收入虽然低,但物价也低。一碗米线的价格是一毛五分钱、一个鸡蛋五分钱、油条两分钱一根、包子和馒头一分钱一个、金沙江香烟一毛七分钱一包……”
艰苦的岁月,铸就了坚强的消防官兵。无数次的火灾现场,都是这些年轻的消防官兵出生入死,捍卫着昆明的平安。
老卷烟厂的消防兵
1964年,驻扎在火神庙的原昆明市公安局消防大队重新划分为五个中队,消防一中队设在西昌路,二中队留驻宝善街,三中队设在凉亭货场,四中队到昆明电缆厂租房办公,五中队驻扎在昆明卷烟厂。
那时,五中队的3辆消防车就停放在两排厂房间的空地上,随时待命。消防队员们没有独立的宿舍和食堂,就和烟厂的职工吃住在一起。“在烟厂驻守了4年,我们和烟厂的职工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彬介绍,那个年代的消防设施和救援设备也很简陋,简陋到消防车是用苏联进口的雪佛兰和美国吉普车改造的;现场救援没有对讲机、云梯、远距离喷水消防栓,也没有防化服、空气净化器;消防设备仅有一双马靴、一个钢盔和一身帆布服装。消防官兵的服装也是和空军制服差不多的上绿下蓝服装,一直到1983年才换成了武警制服。
在一次对张家村起火民房的扑救中,王彬站在梯子上对二楼进行扑救。随着一桶桶水泼洒到火苗上,梯子下面的水泥地面变得溜滑无比。突然,梯子打滑,“哧溜”顺着墙面快速滑下来,王彬“嘭”的一声摔坐在地面。他觉得整个腰部一阵疼痛,失去了知觉。后来,医生说他的腰椎三四骨节错位了5毫米。
那次受伤,是王彬一生在火场上受伤最重的一次。从此,他的腰椎落下了残疾。“直到现在,腰部还疼得厉害,不敢久坐。”
王彬扶着腰,慢慢站起来,看向窗外的暖阳,看向楼下操场上正在进行军训的新兵。
那些新兵,一个个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
或许,他从这些新兵身上,看到了50年前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