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扶贫一位老民警18年步行8万里

    2014-12-16 14:53:06

为扶贫一位老民警18年步行8万里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4.2.25

20岁时,披着苗族麻衣的王跃强才走出大山,换上笔挺的警服,跻身昭通市公安队伍。

38年的警营生涯中,他有18年在坚持扶贫。他走遍了两县一区的3642户困难家庭,走访了16356名群众;帮扶群众1058户;协调各类扶贫资金1873760元;步行8万里,相当于赤道绕地球一周的距离……

 

“农民警察”的扶贫日记

20131127日,王跃强从昭通市公安局警务保障处退休。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王跃强出生在昭通彝良县龙安乡的苗族大山里。4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他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了村里:“我将两个孩子交给共产党抚养,等他们长大后,让他们为共产党服务,为群众做事吧。”

就因为父亲的这句话,王跃强走出苗寨大山后,一点点改变着一方百姓的生活,成为群众尊敬的“农民警察”和“扶贫警察”。

“自1995年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他便一直担任昭通市公安局挂钩扶贫点的专职扶贫联络员,长年累月驻扎在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带领农民修公路、架电线……一干就是18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是昭通市公安局领导和同事,对王跃强的一致评价。

在王跃强的扶贫日记里,有这样的记录:1995年至2000年,挂钩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2001年至2005年,挂钩永善县马楠乡冷水村;20062010年,挂钩永善县沙坪村和昭通市昭阳区大营村;2011年至2013年,挂钩昭通市昭阳区靖安乡五星村。

 

从贫苦孩子到“扶贫警察”

第一次走进悬崖峭壁、树立覆盖、与世隔绝了50多年的盐津县滩头乡生基苗族村寨,是在1996年。当时,王跃强爬了35公里的上坡路。当他拄着树枝到达这个隐藏于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寨时,王跃强的心被深深刺疼了。这里的苗族群众生活困难,很多老人终生没有进过县城,没有见过汽车,生活异常艰苦。

在后来的扶贫工作中,他每个月都要到生基村来一次,深入这里的10个社414户群众家中,认识了所有的1843名群众。在这里所有的群众中,只有10名汉族群众,而绝大多数的苗族长者不会说汉语。

和群众熟悉了,知道了群众的所需所求,王跃强开始了艰难的扶贫之路。种子、化肥、地膜,一点点运到悬崖峭壁上的村寨里,王跃强一点点指导着苗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

1998年,时任昭通市公安局局长的王世滇,有一次跟着王跃强到了生基村,考察了生基村的贫困现状。看着被沟壑镶嵌的陡坡,王世滇局长的心中勾画了一个扶持生基村的蓝图。

为了彻底打通生基村和外界的连接,让苗族群众走出大山,王跃强跑民委系统,争取资金修建了村公所;协调交通局,争取了16万元资金;发动群众筹工筹劳,修建致富路。修路的拖拉机无法开上悬崖峭壁,他们就将拖拉机拆散成零件,一点点背上悬崖,在重新组装起来施工。3个月的时间里,王跃强和群众一起筑路,满脸灰尘,满身泥浆。

公路修通时,正赶上苗族群众的“花山节”,对生基村的扶贫也告一段落了,昭通市公安局的领导和王跃强第一次开着车到了生基村。看到轿车呼啸着开到村里,苗族群众沸腾了,车辆开到哪里,群众就像潮水般跟到哪里,围着车辆看稀奇,还用手轻轻抚摸着车身。

10多年后,讲述起当时的场面,王跃强的脸上还荡漾着笑容,还深深沉浸在和群众的鱼水深情里。

 

在冰雪群山间行走的扶贫警察

2010年年底,公安部党委在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昭通市公安局要求将挂钩扶贫点——昭阳区靖安乡五星苗寨作为开展活动的主要平台。

刚刚完成昭阳区青岗岭乡大营村的挂钩扶贫工作、准备退休的王跃强将写好的病退申请锁进抽屉,向市局领导要求继续担任扶贫联络员,并立即赶赴五星苗寨开展工作。

五星苗寨位于莽莽苍苍的乌蒙山高寒山区,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880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全村辖14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四个民族,农业生产以种植包谷、洋芋为主。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820元,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倾力支持,但贫困面貌一时仍难以改变。

20112月,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王跃强带着妻子收拾的简单行李和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药罐,赶到了五星村开始调研。

王跃强和村干部一道在白雪皑皑的群山间穿行,走村串户,掌握情况。山岭险峻,稍有不慎就可能坠下万丈深渊。但王跃强没有退却,短短一个星期,他的足迹就踏遍了全村每个村民小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五星发展实际、极具建设性的2011年度扶贫工作建议和“十二五”挂钩扶贫五年规划,得到了市公安局党委的高度认可并迅速批准执行。

20114月,时任昭通市委书记夜礼斌在苗寨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办公会后,总投资870万元的苗寨新农村建设随之启动。

老王隐瞒着日渐沉重的病情,收拾行李,搬到村民家中居住,与乡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收集情况、制作规划、设计方案。渴了就喝口冷水,饿了就烧几个洋芋吃,晚上和不肯搬迁的钉子户就着一杯包谷酒,用苗语拉家常、摆道理。终于,钉子户表示:“政府是为我们好,我们要知道好歹,先推我家的房子!”

在挖机的轰鸣声中,一幢旧房被成功拆除,僵局终于打破了,新农村建设得以继续推进。经过7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苗寨新农村建设终于全面完成。

搬进新居那天,苗族同胞们盛装而至,在苗寨小广场围着王跃强翩翩起舞、频频敬酒。多年不敢饮酒的王跃强,终于放开胸怀,在不知不觉中醉倒在群众家的火塘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