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铁路老公安讲述云南铁路的百年变迁(五)
2014-12-16 15:08:48
大地印痕(之五)
听铁路老公安讲述云南铁路的百年变迁
记者 张念炜 陈克东
(警方周刊2014.6.3)
1920年,河西县(现通海县)河西镇的年轻石匠黄应彩,为生活所迫,跟随马帮到了鸡街,看到了很多人在修路。当时,滇越铁路已经通车,另一条由云南民间资本修建的铁路——个碧石铁路正在动工。
热闹的施工场面,一点点延伸的铁轨,吸引了这位年轻的石匠。于是,黄应彩凭着他的石匠手艺,结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活,成为了这条铁路的修建者——他们当时的称呼是“劳工”。
从此,修筑路基,凿石铺路,就成了黄应彩的日常生活。在劳动号子和“叮叮当当”的声音中,轨距仅0.6米的寸轨铁路在倔强地往前延伸……1936年,个碧石铁路终于全线通车,筑路的“劳工”们也各自“解甲归田”。
……若干年后,黄应彩还能给孙子黄庆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凿石的锤子、零星的银元(当时的薪酬)。
“握着爷爷留下的锤子,就像是握着爷爷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掌。所有的距离和空间,都在这一握间消失了。爷爷是筑路者,我就是护路者。我的一生都在守护铁路,也在守护滇越铁路和寸轨铁路的历史。这段厚重的历史,我会尽力去收藏,给后人留下尽可能多的文物和实物。”在红河州开远市,在铁路战线上工作了数十年的铁路警察黄庆,倾其所有,收藏了大量有关滇越铁路的珍贵文物和照片。
颇有知名度的“路痴”
卧室的门口,悬挂着一个古旧的、褪色的绿色邮箱,上面镶嵌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开远铁路局”。
在邮箱的下面,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为“狗骨头木”的根雕。根雕造型奇特,树根间环抱着一块巨大的方石,方石的中间已被细小的树根撑得开裂,写着几个字“云南窄轨铁路私人博物馆”。
在自家的卧室门口挂一个古旧的邮箱,在自己的家里开设私人博物馆,在厨房中间的地面上摆着几根老旧的铁路枕木……这就是昆明市铁路公安局开远铁路公安处纪委书记黄庆的家。
19世纪末巴黎印刷的法国在印度支那发行使用的邮资凭证、个碧石铁路公司股东牌、川滇滇越铁路警号牌、1921年的个碧石铁路火车票、个碧石铁路公司股票,以及红色的苏制“特列格拉”式电气路签机(1956年开始在窄轨安装)……种种与窄轨铁路相关的物品,安放在黄庆不算宽敞的家中,已俨然成了家居摆设的一部分。
在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中,这些铁路藏品使人感受到近代云南的历史沧桑,仿佛听到了开远百年工业的脚步。
消瘦的体形,雅致的金丝眼镜,严谨的中山装……淡定从容的黄庆认为,滇越铁路是在云南土地上“大地之痕”的艺术佳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黄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有关滇越铁路的收藏品。他说,收藏这些物品完全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因自己生活工作在开远的铁路上,既给收藏带来了方便,也与铁路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
“很多朋友知道我在收藏有关滇越铁路的物品,所以经常逗我喝酒,说喝了酒就送给我一件关于铁路的物品。当我喝完酒后,朋友却哈哈大笑,说是逗我玩呢,还说我已经成了纯粹的‘路痴’了。”黄庆笑着说,“很多时候,朋友确实能送给我不少珍贵的藏品。所以尽管有时‘被骗’,但我还是愿意上这样的当。”
由于黄庆这个“路痴”在当地颇有知名度,许多朋友为他冠以雅号“铁路人、一盏灯”,还有书法家为他题写了“心随路去,不知归途”的书法作品。
抢救滇越铁路文物
黄庆说,他在少年时期看过几篇有关滇越铁路的报道,听过有关“人字桥”的传闻,而祖父当年从河西到滇南修筑个碧石铁路做石匠时留下的手锤、铁链,也让他对窄轨铁路产生了浓厚兴趣。
黄庆正式收藏铁路文物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也从收藏中感受到无限乐趣。
在他收藏的5张老车票中,滇越铁路车票最早只到1961年,但没有铁路刚开通时的。“我一直在找它!”黄庆对找到滇越铁路的老车票颇具信心。
如今,黄庆已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有关滇越铁路的文物,“但粗略估计,应该在2000件以上”。
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用书法讴歌铁路,光影记录路情,实物收藏历史已经成了我一生至爱,云南窄轨铁路成了我心灵深处恒久的珍藏。”黄庆认为,滇越铁路给开远带来了经济腾飞,他多年来抢救性地收藏一些滇越铁路文物,是一个铁路人的责任。
收藏是历史更是责任
在黄庆数十年的收藏历程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收藏有关法式建筑的建筑材料。
这种“红瓦黄墙木制百叶窗,尖顶烟囱石头轮廓线”的法式风格建筑,在滇越铁路沿线随处可见。而黄庆也收集到了大量的法式窗户、砖块以及尖顶烟囱。“前些年,很多这样的建筑被拆掉了,而珍贵的木制百叶窗等被当做烧柴烧掉了,想起来真是心疼不已啊!”
说到这里,正在沏茶的黄庆手抖了一下,茶水险些泼洒出来。看得出来,他对这些珍贵文物被毁之一炬惋惜不已。
黄庆家中收藏了多个铁路上的风灯,包括美国、德国、我国个旧制造的,但唯独没有法国制造的。为了弥补缺憾,黄庆特地请一位朋友画了一幅法国风灯的水彩画挂在墙上。
“滇越铁路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包含着胜利与失败、悲哀与喜悦,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应当说,云南窄轨铁路是中国悲壮的近代史缩影,云南最早通过这条铁路走出了国门冲向世界。”黄庆感叹着,“在铁路上工作了数十年,收藏是历史,更是铁路工人的重要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