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铲除零星贩毒“毒瘤”
2014-12-23 10:38:53
加强社区星级管理
盘龙铲除零星贩毒“毒瘤”
记 者 张念炜 永光华
今年以来,为彻底拔掉辖区零星贩毒的“毒瘤”,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联盟派出所加强社区星级管理,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将辖区小厂村周边从事零星贩毒的12名彝族妇女一网打尽,遣返回原籍;并同这些贩毒妇女的原籍公安部门加强联动,将其列为重点人员,在原籍加强管控。这些贩毒者被遣返一个月来,没一个人再返回昆明,从而彻底铲除了辖区“毒瘤”。
零星贩毒由来已久
小厂村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当时昆明市中心城区比较突出、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的“城中村”之一。村内房屋布局混乱,“楼中楼”、“接吻楼”、“牵手楼”比比皆是,形成巷道纵横、地形复杂等特点。因为地形便利,零星贩毒现象也一直存在。
多年来,小厂村均被列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治安整治重点地区。小厂村于2010年被列为“城中村”改造范围,至2012年原有房屋已全部拆完。原先在小厂村内及周边从事零星毒品的违法人员,也转移到小厂村周边的城中村。因为贩毒者长期游荡在这一带,导致吸毒的一些“老主顾”,下了火车就直奔小厂村找“货”。
在小场村周边从事零星贩毒的四川籍妇女,一般通过手机将毒品数量、价格、交货地点、付款方式等约定好,用餐巾纸、烟盒等不起眼的物品包裹毒品送到指定地点,贩毒交易过程快速诡秘,形成相对固定、迅速隐蔽的供求关系,给侦查缉捕带来困难。
多数零星贩毒人员因语言障碍而无法核实其真实身份,民警在办案中取证困难,给打击处理带来很大难度。
背着孩子作为掩护
不久前,记者跟随联盟派出所民警清查了盘踞于小厂村周边出租房的一个贩毒窝点。
在城中村巷子的深处,靠墙搭着一排石棉瓦,里面就住着一个贩毒的妇女。民警上前敲门后,没人应声。随后,民警找来梯子,爬上墙头,揭开了一块石棉瓦,才发现屋里蜷缩着一个背孩子的妇女。在民警的喝令下,那名妇女才打开了房门。进入院子后,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惊恐地站在院子里。
在贩毒妇女的住所,民警搬开沙发和床垫,找到了一些毒品零包。在证据面前,那名妇女低下了头。据民警介绍,院子里那个十多岁的孩子,在哺乳期就被这名妇女背着来到昆明从事零星贩毒。每次贩毒时,就背着这个男孩做掩护。如今,这个男孩已经成了妇女的“帮手”。每次送零包时,因为孩子目标小、即便被抓住也不好处理,所以每次妇女都是打发孩子去送毒、收钱。
“为了谋取高额利益,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就被这个母亲给毁掉了。”民警指着妇女背上的孩子说,“如今,这个超生的孩子又成了妇女贩毒的‘掩护品’。”
彻底铲除辖区“毒瘤”
今年,联盟派出所加强社区星级管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加大了对吸毒人员的管控、教育,以鼓励促其检举揭发零星贩毒人员。社区民警主动与重点人员家属多交流、多沟通,起到管控双保险。
同时,派出所加大了对零星贩毒的打击力度。把打击零星贩毒工作放在与打击大宗毒品犯罪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提高戒断巩固率。另外,在盘龙分局治安大队协同下进行大型清理整治,形成长效机制,使原来租住于小厂村菜市场的四川籍彝族妇女无处可待,无处可居。自今年8月份以来,每日组织社区民警和巡防人员,对小厂村及周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
在整治过程中,派出所一组警力重点对小厂村周边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清查,一组警力重点打击小厂村周边买卖零星毒品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各类治安隐患。
今年,联盟派出所共办理毒品案件12起,抓获毒品犯罪人员16人,缴获毒品6776.4克,有效打击了零星贩毒犯罪活动,切断了毒品供给渠道、摧毁了吸贩毒网络、强化了禁吸戒毒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