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缉枪治爆工作的思考
2015-01-06 10:04:42
农村缉枪治爆工作的思考
昌宁县公安局 段晓东 李云东
近几年来,虽然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缉枪治爆”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农村群众也几乎对涉枪相关政策有所了解,为何农村还仍然有一些的枪支存在?笔者结合昌宁县公安局更戛派出所缉枪治爆工作,作一些思考。
更戛地处昌宁县南端,东与勐统镇相邻,南与凤庆、永德两县隔河相望,西与湾甸乡毗邻,北与本县翁堵、鸡飞两乡接壤,居住着汉、苗、彝、白、回、傈僳、布朗等多种民族。地处两市三县七个乡镇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环境,森林茂密生态较好,更戛乡历来是民间使用枪支较多乡镇之一。
自开展治爆缉枪行动以来,传统的火枪、猎枪已基本绝迹,但射钉枪等新型自制枪逐渐出现在农民家中。
当前农村涉枪犯罪案件,主要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居民、青壮年、文化程度低者。从目前所办理的涉枪案件性质来看,主要是集中在非法持有枪支罪、制造枪支罪两种。 涉案枪支以自制非军用枪支为主,涉枪案件发案地主要集中在林地较多的村寨,特别是泡核桃种植较多的区域。这些区域也是各种野生动物较多地方,而在集镇周围或林木少的地区,收缴的数量就很少。
在当地,涉枪违法犯罪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同时认为地处农村山区,山高路远,被执法部门查获的可能性小,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能躲避处罚而私藏枪支;由于山区农村历史上有打猎的习惯,长期以来村民对这传统习惯都保持有一定依恋情结,也认为家中有一支枪支可以防身和壮胆,甚至有部分农户靠打猎贴补家用开销;村民护林护秋需要。
对山区农村非法持有枪支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笔者建议:实施综合治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发挥政府、家庭、社会的作用,使农村涉枪涉爆案件得到有效的治理;坚持“宣传先行,大造声势”的思路,教育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非法制造、贩卖、私藏、使用爆炸物品和枪支弹药的严重违法性和现实危害性,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涉爆涉枪违法犯罪行为;根据日常工作发现的线索和责任区民警掌握情况,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锁定重点区域,开展重点排查,物建信息人员,收集情报信息,在乡村组干部的密切配合下,派出所整理分析收集汇总涉枪涉爆情报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锁定重点工作目标;多渠道获取案件线索,严查涉枪案件;对辖区内的涉枪重点对象和有制造枪支技术的人员进行逐一谈话,使其认识到非法持有、制造枪支的社会危害性,对重点村组的群众逐户签订无枪爆承诺书,保证以后不再私藏、制造枪支;对举报人员落实奖励政策,以此形成警民共建共同防范、打击涉枪违法犯罪活动的浓厚氛围,及时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