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隍庙办公的年代
2015-01-06 10:08:12
“天下第一汤”的公安风云(之三)
在城隍庙办公的年代
记 者 张念炜 通讯员 王子明
1952年,安宁县公安局派出工作组,积极下乡参加土改。当工作组成员张指导来到禄脿村时,看上了村里16岁的小伙子武安国。就这样,16岁的武安国放下锄头,跟着来自山西的张指导参加了土改工作组。
62年后,在安宁市温暖的冬阳里,已经79岁的原安宁市公安局副局长武安国抬起头来,看着阳光下安静的小城,言语里依然掩饰不住对当年领他走上公安道路的张指导的怀念。
在城隍庙办公的年代
武安国小时候上过三年学,因为识字,当年才被张指导喊到土改工作组,帮着他记录土改的情况。那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让年轻的武安国开了眼界,跟着张指导学到了很多东西。
半年后,土改结束,张指导回到安宁县公安局,将武安国也带到了安宁,当了一名民警。
“当时的安宁县公安局,已经不在国民党时期的警察局办公,搬到了安宁城靠北面的延长村的城隍庙里。当时,安宁的城墙还在,只是城门基本被拆掉了。我做梦都没想到公安局会是设在城隍庙里。”说起当初踏进安宁县公安局的感受,武安国说:“那时的条件真是很艰苦啊!”
“城隍庙的大殿里,是一尊城隍的塑像,对面是个戏台,两边有过道和耳房。就是在这个狭窄的地方,安宁县公安局在这里挂牌成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搬迁出去。”
武安国说:“当时的公安局里只有20多个人。后来,我和其他11名土改积极分子被吸收到公安局里来。这样,整个县公安局也就是30多号人。城隍庙的正殿里,城隍老爷的泥塑被抬出去砸烂,正殿就成了县公安局的办公室。而庙里的几间耳房,就成了当时公安局下设的侦讯股等几个为数不多的部门的办公室。”
武安国介绍,到公安局后他就分在了侦讯股,负责侦查破案,取缔当时的反动道门等工作。后来,侦讯股改名为政保股,一直到1979年他担任安宁县公安局副局长时,都是一直在政保股工作。
当时的民警,每月只有12元的工资,还要拿出6元钱的伙食费来。“后来,6元的伙食费不够了,涨到了8元。虽然每月剩不下多少钱,但我们的干劲很足。”武安国对那座城隍庙的感情很深,“安宁县公安局最初的几任局长,不但在城隍庙里办公,连住宿都是挤在庙里。”
巧计侦破肥猪案
上世纪60年代,安宁辖区禄脿村的一个生产队里丢失了一头肥猪。当时,生产队的财产被盗,也是件很大的事情,领导点名要武安国限期破案。
生产队养猪的地点在山上,一般外来人员是不知道这个地方的,肯定是本地人所为?但是,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将一头肥猪偷走呢?带着一串疑问,武安国到群众家中不断走访,但最后却没发现任何线索。
“既然生产队的群众没有偷生产队的猪,那还有谁知道生产队的猪是养在山上呢?”武安国苦苦思索,忽然间豁然开朗,询问群众:“附近村庄里可有劁猪的?”“有,有,附近村庄里就有一个人专门从事劁猪营生,不久前还给生产队里劁过猪。”周围的群众反映。
武安国悄悄到了劁猪人所在的生产队,找队长商议了一番。之后,队长召集大家都去出工。等社员们都出村后,队长领着武安国直接到了劁猪人的家里。“那么大一头肥猪,在家里肯定藏不住,多半是被他杀了。即使是杀了,猪毛、猪血啥的一时也打扫不干净,应该不难发现痕迹。”一边走,武安国一边和队长合计着。
到了那家后,才走进厨房,大家就看见灶台周围有零散的猪毛和隐约的猪血。“就是他了,找找猪肉会放在哪里?”后来,大家在院子的柴火堆旁找到了一个用辣椒杆子虚掩的大坑,里面的大盆里摆着刚宰杀不久的猪肉……
下乡调查不扰民
“那时候,下乡调查或者破案,公安局规定不准占用群众的生产时间。所以,民警凡是下乡的时候,都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挖田插秧的间隙,才聊聊工作上的事情。所以,群众和民警的关系很好,都积极给民警提供线索。”
武安国说,当时,在群众家里吃饭,每餐要给半斤粮票和一角五分钱的补助,后来,逐渐涨到了两角和两角五分钱。“不管群众要不要,我们一定要给群众粮票和钱,不给群众增加一点负担。”
当时,安宁通外界的公路除了滇缅公路外都是土路。下乡或外出时,民警们都是背着自己的铺盖卷就走了。“像去八街那里,背着铺盖卷要走一天时间才能走到。有时候想搭个便车过去,但那时路过的车也少,即便偶尔有车辆经过,人家也不愿意停,基本上是靠两条腿走路了。”
下乡期间,有时候需要回来安宁,铺盖卷就暂时放在群众家里。但往往隔几天回去后,铺盖卷就成老鼠窝了,将被褥咬得到处是洞。
“后来,大家每次离开的时候,就将铺盖卷吊在老乡家的房梁上。但即便这样,回去后铺盖卷还是成了老鼠的天下。所以,那时候,怎么防备着铺盖卷不被老鼠咬,就成了我们工作外的一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