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艰苦岁月
2015-03-03 09:34:47
难忘艰苦岁月
记 者 张念炜 通讯员 舒利光
1950年,洱源县解放,广大群众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进城。在庆祝声中,群众摘掉了县城里国民党驻地的牌子,将一面“洱源县公安局”的牌子挂了上去……
“将‘洱源县公安局’的牌子挂上去的那个人,就是我的爷爷刘世达。想不到,多年后,我也在洱源县公安局工作。如今,我也要退休了。这些年,我也见证了洱源县公安局的发展变迁……”洱源县公安局调研员、原洱源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治委员李光柱说。
印记难忘
洱源县公安局成立于1950年4月,当时,洱源和邓川是两个县。当年7月份,邓川县公安局也宣布成立。1958年10月合并大县时,洱源、邓川、剑川三个县合并为剑川县,公安局也命名为剑川县公安局。1961年10月,分为洱源、剑川两个县,而邓川并入洱源县,洱源县公安局随之恢复至今。
“这是洱源县公安局的大致机构变迁。”说起洱源县公安局的历史,李光柱如数家珍。
1950年4月和7月,洱源、邓川两县从人民政府军事科、人民自卫总队及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基干中队中,抽调人员分别成立公安局。每个公安局设有局长、副局长、秘书,下设内勤组、外勤组、看守所及公安队。同年8月,改为秘书股、侦查审讯股(看守所)、治安股及公安队,并在每区设有不脱产公安助理员1至2名。
1953年1月,侦查审讯股设为政保股,新增执行股,设政治协理员。1955年6月,增设刑事侦查股,改公安队为人民武装警察分队,设队长、指导员职务,下设3个班共35人,军事由大理军分区指挥,业务由公安局领导,区公安助理员改称为特派员……
“从这些细微的变迁里,可以看出当时公安局的职能和任务也在不断增加,人数也在不断扩增。洱源县公安局刚成立时仅有20人,现在的人数已经比当初扩大了10倍。”李光柱说,“洱源县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是杨志,当时的邓川县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是侯印卿。”
禁毒除恶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宣布禁烟令,成立不久的洱源和邓川两县公安局大力发动收缴鸦片。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洱源收缴鸦片13213两,邓川收缴23472两。1952年12月,洱源、邓川两县均成立县区禁烟委员会,分批分期组织烟民347人禁烟,收缴鸦片50000两及大批烟具,并当众销毁。
“1953年5月22日,洱源县公安局第二任局长孙世聪上任。”
李光柱说,到1954年上半年,公安局成立了取缔反动会道门指挥部,命令取缔反动会道门。全县组织宣传队伍,以县城玉湖、三营为重点,举办展览,参观人数达2万余人。会上,逮捕了罪大恶极的道首41名,集中教育一般道首78名,有1122名受骗教徒自动接受登记,其中1603人表示坚决退道,反动道门基本被摧毁。
1961年11月27日,三营劳改农场太平煤矿一中队张镇等22名留队人员组织“民主党”,发动暴乱。被击毙1人,张镇、寸岑楼等7人在逃。经全力追捕,在逃人员全部抓获,首犯张镇、寸岑楼、白汉民3人被判处死刑。1962年10月,洱源县公安局在凤羽破获以李守智为首的反革命组织“中国星火团”,首犯及7名骨干被判刑。
代代传承
在那个年代,洱源公安战线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
1954年9月,文强村白族女干部杨润仙因成绩卓著,被推举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警察和治保委员会功臣代表会。
“当年,很多公安民警也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名字。”说起这些名字,李光柱还能一一道来。
1955年8月,金华派出所杨显华接到县公安局通知,连夜骑车回局开会,在途经拉渣坡时不幸连人带车跌入山下箐沟,经抢救无效死亡;同年11月,马登派出所所长杨蔚云,因工作需要经省公安厅选调至边疆工作,从马登乘货车回县里办理手续。因所乘货车载满汽油桶,中途道路崎岖,所载油桶颠簸滚倒,砸伤其右脚趾后感染破伤风,经抢救无效死亡;1968年3月,治安股张绍杰到大理州公安处领取警服,在返回时所乘货车翻车,张绍杰被砸成重伤死亡……那些岁月,在公安战线上,不怕苦,不怕累,忘我工作等优良传统是代代传承。
日新月异
洱源县公安局成立之初,由于经费紧张,一直在当时老县城二街的某机关驻地办公。
“老公安局院内有两进院子,都是老宅子。到1966年,这里还关押了不少犯人,于是将二堂拆掉,盖了二层土木结构的上下4间房子。当时,基层所的人也很少,最少的派出所只有一个人。之后合并大县时,公安局办公地点搬到了剑川,1965年后又搬回到现在的茈碧湖派出所的所在地办公。2012年新公安局办公大楼落成,才搬到了现在的地址。”
李光柱是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的,“我转业到地方来的时候,工资是135.25元,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当时的县长才只有90多元的工资,而一般公务员的工资才40至60多元。”
当时的洱源县公安局食堂里,只有一菜一汤或两菜一汤。“在当时,这伙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可以填饱肚子。”
当时,辖区有盗窃、杀人、伤害案件发生时,民警去调查,群众都积极配合,破获了不少案件。
在公安局工作多年,李光柱也目睹了公安科技信息的发展。
“最早公安局使用的通信是磁石十门式交换机,有专门的接话员,而各派出所使用的还是手摇式电话。直到1994年,公安局才买了两台手提式电脑,当时每台的价格是2.2万元。再后来,公安局投资70万元建设了一个无线设备,民警才有了二哥大用来联系。之后,小灵通、手机、3G等网络通信才逐步发展起来……”
李光柱说,近年来,公安硬件建设、公安装备、民警待遇、信息化网络通信、公安文化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看到这些变化,让我们这些老公安感到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