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住司法正义失守制度漏洞

    2015-03-17 10:37:05

代表委员呼吁——

堵住司法正义失守制度漏洞

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直面冤假错案,分别用“深刻反省”“深感自责”来总结冤案纠错工作。

代表委员认为,问责司法正义失守的根源,才是避免冤假错案的关键。

 

追责应明确办案环节“责任清单”

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对冤假错案首先深刻反省自己,倒查追究批捕、起诉环节把关不严的责任,吸取沉痛教训,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杨伟程说:“冤假错案的问责机制的建立,意味着问责将成为常态,成为悬在法官、检察官和公安人员头上的一把利剑。”

 

防范堵住冤假错案链条上的漏洞

一些法律界代表委员认为,对错案追责并不是最终目的,堵住其背后司法正义失守的制度漏洞,才是司法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有罪推定”往往是一系列冤假错案的意识源头。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时着装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开庭时,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不再穿着看守所的识别服出庭受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说,法庭上不再出现囚服这一细节的变化,是“无罪推定”理念得到遵循的一种体现。朱征夫说,“无罪推定”不仅应体现在法官庭审,也应该是全社会基本的法律素养。

其次,要让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得到预防。中央近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朝克认为,改革方案通过完善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制度,将对刑讯逼供起到更好的制衡作用。

 

正制定“非法证据排除”有关制度

庭审作用的淡化,证据规则执行不严格也是冤假错案产生的重要土壤。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出台的《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专门对防范冤假错案部署明确,加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非法证据排除”有关制度。

杨伟程说,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辩护辩论权、申诉权等得到有效保障既要重视控诉有罪的证据,也要重视无罪的证据,这样才能全面衡量判断一个案件。

担任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监督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赵皖平说:“我们社会个体的幸福、安全牢牢系于国家司法机器的健康运转上,只有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堵住冤假错案链条上的漏洞,法治才能更好地成为每位公民的护身符。”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