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生:创新科技 推进海塔油田增储上产

    2015-01-22 16:03:55

    张文生现任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长期从事采油工程、油水井测试、油田开发等工作。先后取得《分层注水井高效智能测调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杏南开发区细分改造增注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省部级技术成果5项,获得《注水井热泡沫洗井技术应用》、《榆树林油田低产能井磁防蜡降粘技术研究》等市局级技术成果9项,独著或参与编写《油田开发水淹层录井评价技术》、《电动潜油旋转式柱塞泵抽油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等著作6部。先后被大庆石油管理局授予优秀青年技术人员、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先进个人、稳油控水先进个人,连续多年获得油田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扎根基层 虚心学习 刻苦钻研 勇于革新

  1983年7月,刚刚从石油机械专业毕业的张文生,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放弃了留校和在科研院所工作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报效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一颗赤胆之心,报名到了大庆油田刚刚投入开发,最偏远的第八采油厂采油队当了一名实习员。在茫茫草原上巡井值班,在井站泵房向工人师傅请教学习。北方冬夏温差大,他亲眼目睹了石油工人冒着严寒和酷暑在采油树取样、计量、修井、作业,冬天一身霜,夏天一身汗,一干就是一小天,日复一日,他们辛勤的工作着,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创业精神。从而立志要以科技创新为己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油田开发中,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增加油田产量,为国家多产油。他努力学习油田采油工艺技术,刻苦钻研业务,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向专家师傅请教,反复实践,先后研制出简易加盘根工具,减少了工人加盘根时间。开展单管流程试验技术研究,简化了低渗透油田低产井采油工艺流程。1988年,刚刚参加工作5年的张文生被评为大庆油田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参加工作不到十年时间就获得大庆油田市局级技术创新奖5项,为油田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创新管理  谋求发展

  张文生在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六厂工作期间,无论是面对特低渗透油田和薄差油田开发,还是面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油田挖潜,他在狠抓各项开发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带领全体员工大胆解放思想,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破解储量失衡、剩余油挖潜难、投资成本攀升等难题的重要支撑,取得了大量成果,以科技进步筑牢了高效益稳产根基。在油田开发上,他坚持以“依靠技术、完善配套,精细挖潜、效益开发”为主线,动员广大技术干部突破禁区,挑战极限,总结出多学科“四个量化”储层分析方法、水驱“三提三控一稳”精细挖潜技术、聚驱“四个坚持”跟踪调整、薄差层细分改造增注综合治理办法、水井智能测调、油井电控堵水等技术,逐步改善了开发效果,保持了油田开发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原油稳产实践。在控本增效上,他以“新思路简化设计、新方式简化流程、新技术降低能耗”为工作思路,在推进立体节能、工艺简化、流程优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同时,加大节水、节电、节气新技术推广工作,在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产能投资规模受控,综合能耗不超的目标。在科技管理上,他注重制度建设,主持修订完善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合同管理、科技外协项目资金管理等制度,确保了科研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注重科研经费保障,持续加大水驱控递减、聚驱提效率、产能控投资、生产降成本等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确保了重大攻关项目顺利推进;注重整合内部科技资源,支持和鼓励对外学术、技术交流,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发展空间,大胆任用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员抢占技术制高点。

  夯实基础  深化认识  突破禁区  挑战极限

  2012年初,组织上考虑到他长期在外围油田工作,在复杂断陷盆地、特低渗透油藏、薄差层开发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将他调整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任指挥,面对复杂断陷盆地有效开发的技术瓶颈制约,他坚持科技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海塔盆地地质特点,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的基本原则,加强地质分析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确保油田稳步、效益上产。

  海塔油田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在八万平方公里的盆地面积上分布着多个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油田。他带领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深入作业区,每天行程数百公里,以深化认识,创新技术,谋求发展为核心,以掌控节奏,快速上产,突出效益为根本,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效为先导,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

  深化油藏地质认识  夯实油田开发基础

  张文生深知,搞清油藏地质情况,是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基础,尤其对于复杂断陷盆地,地质认识的程度更是决定了油田开发水平的高低。他带领项目组,通过研究综合录井、试油试采、已开发油水井动态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积极开展了各油田油藏描述工作。在小断层及微构造描述方面,通过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和井震结合精细解释,重新识别小断层,绘制微构造图;在油层细分对比及沉积微相描述方面,通过标志层约束细分对比和岩电交互综合定相,修正连通关系,刻画主力单砂体;在储层参数解释及油水层识别方面,通过分区分岩性建立标准和重新解释有效厚度,识别油水层,核算地质储量。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油田进一步储量评级、调整挖潜、降低低效井比例、改善开发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加强地质钻井跟踪  提高钻井成功率

  海塔盆地具有断块破碎、剥蚀断失严重,储层相变快、油水关系极其复杂等地质难点,大面积布井很容易带来空井、干井、低效井等投资失误的问题,对此,张文生明确提出了“加强跟踪运行,放缓钻井节奏,加快地面建设,优化组织投产”的工作方针。加强了复杂断块地质钻跟踪技术研究,综合地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的基础上,分层位完善复杂岩性储层油水层识别、精细构造解释、小断层精细刻画,发展了密井网控制下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构造逐轮较正,及时跟踪调整,适时外扩补充,形成了评价部署与开发方案设计密切结合、分批设计、滚动实施、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钻井成功率技术,指导了井位运行,确保了复杂断块开发钻井效果。钻井成功率达到100%,大幅度降低了低产井比例,新增地质储量200万吨,减少钻井进尺2.6万米,节省投资3600万元。

  推进注水开发试验  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水驱开发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海塔油田水驱开发经历现场注水试验、全面注水开发、早期分层注水、常规注水调整、加密及注采系统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但受地层倾角大、层间非均质性强及断层封闭影响,区块平面、纵向矛盾突出,部分井区注采关系不完善,自然递减加快,储层动用变差。水驱开发水平成为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瓶颈,张文生抓住这一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大力开展了精细注水挖潜试验。针对区块地质特点及难点,通过细分断块、细分单砂体,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小断层识别技术、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及构建地质知识库,动静态结合,形成了砂砾岩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技术。针对注采关系不完善井区实施“钻、转”结合,完善平面注采关系;对主力相带窄小井区实施“提、控”结合,缓解平面矛盾;对相带整体发育井区实施“新、老”结合,缓解纵向矛盾;对地层倾角大井区实施“压、堵”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地层倾角大砂砾岩油藏水驱综合调整技术。通过水驱精细调整,区块地层压力回升,平面地层压力分布趋于均衡,储层动用程度提高,油田自然递减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精细注水挖潜多产油11万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4。

  探索注气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  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

  特低渗强水敏储层是水驱开发的难点,更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禁区。而海塔油田特低渗强水敏储量比例很大,如何合理补充地层能量,建立有效驱动体系,让这部分储量经济有效动用是关系到整个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之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张文生迎难而上,带领科技人员大胆探求适合海塔油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索性地开展了注气提高油田采收率现场试验,这是一个海塔油田从未涉及过的技术领域,没有成熟的经验就向有经验的油田借鉴,没有适合的配套技术就向书本向实践学习。细致求证,积极实践,周密组织,精心安排,试验得以有序高效运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油效果。与水驱相比,有效地提高了注入能力,注入强度增加6倍,地层压力回升,地层能量得以补充。储层动用比例增加30%,日产油量增加50%,这一成果的取得,为海塔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为祖国多产油多创效是张文生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是他创新行为的真实写照,一个又一个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创新成果是他最好的回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科技创新没有止境,成绩属于过去,张文生正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不断挑战新的极限,向着油田开发中更高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击。(内蒙古石油学会    戈彩虹)



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网

云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