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曙光院士:科学人生的大道理与小事情

    2015-01-22 16:06:35



    学术名片:


    李曙光,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70年代参加国家铁矿科研会战。自1983年以来,长期从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即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并在超高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冷却史和折返机制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2005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才算是值得?人生价值当如何去体现?若不是去做一个混碗饭吃的人,又要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年过七旬的李曙光,常常将这样的问题抛给青年学子。这些问题背后,则是他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道理与大智慧。


    无论坦途或是坎坷,李曙光始终都能在大道理中寻找到力量,让他在科学之路上坚定前行。


    “上天不成,反而入地了”


    第一志愿,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志愿,西北大学航空系;第四志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系;第五志愿,南京航空学院。


    这是1960年李曙光考大学时,在志愿表上填写的内容。


    上中学时,李曙光参加了天津少年之家航模小组。“玩了近6年的航模,知道了不少航空知识,也就渐渐对航空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他下定决心要做飞机设计师。


    原本,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人生道路的李曙光,想要第一志愿报考北航。后来,他从中学校长处得知,钱学森先生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中科大力学系当主任。校长建议成绩优秀的李曙光报考中科大。


    “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那好,我就第一志愿填报中科大。”李曙光觉得,既然要学航空,就要到最好的地方去,于是毫不犹豫更改了志愿。


    当年中科大在天津招生时,要求只填报学校,不填志愿,去哪个专业一律服从分配。“我想让招生人员明白我喜欢航空,希望能把我分配到力学系去。”为了表达自己对航空事业的强烈爱好,李曙光就在中科大之后填了一溜航空院校和专业。


    然而,世间之事似乎总不能尽如人意。李曙光万万没有想到,他如愿走入中科大校门时,却被告知要到地球化学专业报到。


    “我的心一下就凉了。”李曙光在中科大宿舍里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彻底失眠,“中学六年想的就是航空。现在可好,上天不成,反而入地了。”


    回想那个难忘的夜晚,李曙光记忆犹新,当时只感觉自己的理想似乎就此破灭了。可是,面对如此巨大的思想冲击,他也只是用了那一夜的时间,就想开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卸下了思想包袱。


    今天的很多青年学子也许很难理解,让他打开心结的,首先是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在高中毕业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曙光想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服从组织需要怎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国家既有航空事业,又有地球化学专业,说明它们都是国家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跟党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价。”李曙光想明白了,既然国家需要他做地球化学,那就应该服从分配。


    虽说要服从分配,但若是对地球化学真的没有兴趣怎么办?李曙光回想起,自己对于航空的爱好,只不过是因为参加航模组之后,对它有了深入的了解,慢慢培养出了兴趣。


    “现在对地球化学没兴趣,恐怕是因为盲目和不了解。”李曙光也想通了,所谓专业兴趣并非天生而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钻研,培养出来的。


    “专业变化的问题解决得这么痛快,就是这些大道理起了作用。”迈过这道坎,李曙光再也没有动摇过,全心全意扎进地球化学专业。


    科研会战展拳脚


    李曙光深知,要想培养出专业兴趣,只是对地球化学领域有所了解还远远不够。产生实质性的兴趣,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为此,他在大学期间发奋努力,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1963年,他被评为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优秀学生。1965年毕业后,他留校在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教研室任教。


    与那个年代毕业的很多大学生一样,接连而至的政治运动,中断了李曙光的学术研究。这一耽误就是八年。


    直到1972年,李曙光才得以再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他先后参与铜陵铜官山铜矿的尾砂综合利用研究、中科大矿物岩石鉴定方法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室建设、领导建立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实验室并开设相关课程。


    “那时候憋着一股劲儿,想追回‘文革’中失去的时间。”李曙光的拼搏精神不减当年,如饥似渴地学习,甚至跟着广播重新学起了英语。


    对于年轻气盛的李曙光来说,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利用所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施展一番拳脚。“只有获得成就感,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在他看来,这样的兴趣才足够实在和坚定。


    终于,李曙光迎来了机会。1976年至1980年,他参加了国家铁矿科研会战,被任命为中科院“鞍山—本溪铁矿科研队弓长岭磁铁富矿科研组”的组长。


    科研队进驻鞍山开展工作后发现,在弓长岭的东南区,已勘探的深度500米以上部位都是氧化贫矿。这一地区深部是否可能存在富矿?对此大家争论不休。


    此时,李曙光想到,几年前因为对数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问题很感兴趣,他曾花大量精力自学大学期间未曾学过的线性代数、多元统计和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我能不能利用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作一个富矿体的空间演化趋势面分析?”李曙光的想法得到了支持,矿厂向他开放所有资料。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后,他预测,在弓长岭东南区第25勘探线负500米处存在富矿。这一预测被冶金部接受,并调千米钻进行钻探验证。


    结果就在李曙光预测的位置上,一钻打出了13米厚的富矿层。“那时才真正感到,我还能在地球化学领域为国家做点事。这种成就感让我一下子提起了更大的兴趣,后边的工作越做越带劲儿。”李曙光愈加感到,地球化学领域海阔天空,是可以让他大展拳脚的舞台。



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网

云南科技